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宏观 >

人工智能背后的硬件变革 英伟达股价如何两年涨两倍?

2016-08-24 14:27:00

 

来源:

在过去两年的美国股市中,市场表现最为抢眼的上市公司都有普遍的共性,就是和数据存储与计算、人工智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籍台湾华人黄仁勋所创办的芯片企业英伟达,可能是表现最好的其中之一。

“等灯等灯。”中国人民对英特尔广告的调侃,如今看起来竟然成为了一个超越时代的预言,一语成谶。

PC时代的英特尔,是存在于无数PC厂商背后的庞大帝国,不论是联想、宏碁、华硕,还是哪家电脑产品,不管外表看起来有多么光鲜亮丽、体型各异,内心大多都有一颗来自英特尔奔腾的芯。

这个曾经战胜了无数竞争对手、凭借技术、品牌、行业标准等等一系列竞争优势,成为科技产业歌利亚巨人的企业,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却不得不面对来自移动芯片市场、物联网芯片市场的强烈冲击。

高通、ARM等企业在移动芯片、物联网芯片方面的强势,让英特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几乎毫无收获。但对于英特尔来说,依靠PC、服务器庞大的存量市场,仍然可以有相对稳定的市场表现。

可是原本属于英特尔的后院,如今也已经悄然起火。

由美籍台湾人黄仁勋创立的芯片企业英伟达,原本是全球知名的显卡芯片厂商,全球可编程图形处理的技术领袖。在NVIDIA显卡的帮助之下,PC产品可以获得更好的图像表现。如果英伟达仅仅关注于显卡领域,那么它可能会一直是一个硬件领域强有力的竞争者,但黄仁勋并没有。

利用自身在图形处理方面领先的技术能力,他将图形处理器GPU升级成为可以用于深度神经网络、云端、企业和其他高性能计算机使用的运算中枢,如今几乎成为了大型互联网企业进行深度学习训练的标配。

身陷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市场泥潭的英特尔,上一节课还没补完,不得不面对又一个新的竞争对手,在人工智能庞大势能的推动下,向自己的优势市场席卷而来。

在产品变革的十字路口,英特尔已经被各路竞争对手逼入绝境。是继续“等灯”?还是选择方向,加速突破?英伟达名利双收的GPU产品,将怎样改写科技行业的历史进程?芯片产业的两大巨头,都面临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时刻。突破,没落,都在一念之间。

英特尔面临的全方位挤压

“GPU”并非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这一产品之所以能够出现,最早、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适应视频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即便是今天,其主要市场空间,也仍是在不断增长中的视频游戏市场。

众所周知,图形运算相比简单的数据运算,需要的计算能力要高得多。因此在2003-2004年左右,图形学之外各个领域的专家,开始注意到GPU与众不同的计算能力,开始尝试把GPU用于通用计算,这被称为“GPGPU”。

在GPU方面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英伟达,自然不会无视这样扩充自身产品业务半径的绝佳机会。随后,英伟达、AMD等企业先后发布了相关产品,GPU开始真正在通用计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海量数据处理、金融等特定行业的分析。

对于英伟达而言,GPU的市场范围一下子从纯粹的显卡产品中跳了出来,对CPU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计算替代。这对于英特尔的处理器产品来说,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虽然从目前来看,GPU很难直接取代掉CPU,但运算能力更强、更加符合科技产业发展趋势的GPU,已经开始压缩CPU的存在价值。

相比之下,英特尔的CPU产品近年虽然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但其性能增长速度已经在大大放缓。

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芯片制造工艺,已经无法适应每年发布一代CPU的速度,英特尔必须延长每一代产品的生命周期。2016年年初,英特尔宣布将放弃十多年前制定的“Tick-Tock”战略模式,将原本耗时两年的芯片发展周期,调整为三年一个周期。

同时,英特尔产品高耗能的特征,几乎从来没有改变过。ARM所设计的芯片产品在这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和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都对英特尔产品保持了碾压式的优势,包括联想在内几乎所有采用英特芯片的智能硬件,都无一例外的败下阵来。

GPU产品虽然相比英特尔的产品能耗更大,但更加强大的运算能力,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深度神经网络等方面,都有更加出彩的表现。

多层次的挤压之下,PC时代的王者英特尔,已经到了必须推进变革的时刻。

上一页12下一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