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宏观 >

反思中国楼市的五次低谷

2016-12-29 11:47:00

 

来源:

房地产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中国大陆楼市虽然还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大周期,但小周期调整却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随着“930”后各地楼市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明年很可能又将迎来一次或大或小的调整。展望未来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过去几次的楼市低谷。历史不一定会重复,但至少能给我们一些参考。

我经历过的第一次楼市低谷不是在大陆,而是在香港。2003年我在港大读MBA,当时香港刚从SARS疫情中恢复,也是楼市的最低谷。房价比之前的高位下跌了70%。由于房价暴跌,很多购房者的资产抵不上欠银行的贷款,而成为“负资产”。

此次房价大跌的主要原因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但香港政府的“八万五建屋计划”也被认为是造成楼价下跌的重要原因。由于1997年之前香港房价连续上涨,为了抑制过高的房价,特区政府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在1997年发表的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计划每年供应不少于85000个住宅单位。由于施工周期的原因,首批“八万五“时期新建的单位在2000年面市。2001年又建成了10万个住宅单位。经济低迷加上供应充足,使得此后的房价继续下跌。

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增加供应是降低价格的正确办法。但正确的政策在不适当的时机推出,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当年我接触的很多香港市民都对“八万五“颇多怨言。这一政策随后也逐步淡出,2002年以后,港府大幅降低了住宅供应数量,2010年仅有19800个住宅单位建成,不到1997年的三分之一。不过,到今天,香港的房价已经比此前的峰值1997年高出40%。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港大毕业后我回到上海,加入了中原地产,很快就遇到了又一次楼市低谷。刚进公司时,我就听到很多关于上海楼市火爆的传闻。和现在那么多的限购限贷政策相比,当时对投资需求完全没有限制。二手房交易中,除了印花税、契税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税收;还可以做“转按揭“,即上家没有还完的贷款,可以直接转给下家继续还。交易过户手续也相当方便,一周内就能拿到产证。据说,在2004年一年内,有一套房子在同一家中介门店被卖了6次。很多买家一大早带着钱在中介门店门口等开门……

然而“好”景不长,2005年初以“国八条“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重拳出击,上海楼市顿时陷入低谷。当时的政策包括对不满2年的二手房交易征收5.5%的营业税,停止转按揭,延长过户时间等,上海政府还提出新建”两个1000万“。政策高压之下,炒家受到严重打击,市场上投资投机需求完全消失。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上海二手房价累计下跌17%。其中一些炒家集中的楼盘,价格下跌幅度超过30%。这也是后来的历次楼市调控中,效果最明显的一次。由于当时炒房现象只是集中在上海,因此被其他地区的业内人士戏称为“上海生病,全国吃药“。

我经历的第三次楼市低谷出现在2008年。当时房价的下跌最早是从深圳开始的,由于2007年深圳房价大涨,银行从年底开始收紧房贷,四季度深圳房价就开始下跌。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显现。首先是外资企业、金融行业,以及外贸相关等传统高收入行业开始减薪裁员。其他行业虽然暂未波及,但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都有大幅下降。购房需求自然也大幅减少。开发商不得已开始降价促销,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人们预期房价还会继续下降而选择观望。中介行业也出现了关店潮,有些公司完全退出。当时南方有家中介代理公司携上市之利,大举拓展上海、成都市场,终因时局不利,只能黯然退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