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宏观 >

从“智能”到“智能金融”产品可获取性提升

2017-07-06 17:14:00

 

来源:

对于“智能”这个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从之前的智能家居、智能电网,到最近几年的新能源汽车、智能投顾,这个概念反复被热炒。但作为概念炒作的“智能”是不会有真正市场的,比如几年前一款可以提醒用户什么时候可以再补货鸡蛋的智能冰箱其实是不会被接受的。而智能金融,这个几年前就曾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新词”,最近一年又再次被反复提及。

智能金融能发展好的核心就是满足用户真正的金融需求。简单的说,用户并不在意具体的技术是什么,而是更在意技术带来的实际价值,用户使用感受上的提高。概念的炒作无外乎使更多人关注,但最终目标还是要通过技术创新而落地。通过对全球智能金融领域研究梳理,我们发现世界上至少有二十多类、数百个产品的存在,比如智能保险、社交型投资、智能信贷风控等等,而这些产品基本聚焦在4个方向上:产品的可获取性提升;产品服务的个性化;效率的提升,包括用户和机构;个性化的风险定价能力。

纵观不同行业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最早应用的是航空业和金融业。其中银行业是最早运用信息技术的行业,因其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和交易,不过,尽管它们很早开始应用信息技术,但是渠道端仍是“人与人”的形式,并且没有很强的动力去替代传统线下网点。

其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传统金融机构尽管有技术能力支持,但更多是在中后台上实施,对于用户端实现人机交互技术创新从而提高效率的技术重视程度不高,并没有投入心思和资源。这是为了避免“Cannibalism”现象的发生,即新技术的应用挤占旧产品的空间。

新的信息技术可以看到更多变量,并降低了应用成本,为相对低层次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事智能金融服务机构的出现,使得客户增加了“产品和服务的可获取性”,相对于传统金融,其降低了投资门槛且更为便利。余额宝使零钱理财、随时支取和消费成为平民主流,凤凰金融则改变了很多中产阶级对线上财富管理的态度,从一条普通的财经资讯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一些投资的方向。

从这点看,似乎传统金融机构正面临着被倒逼的窘境,那么未来非传统和传统金融机构将会以何种关系相处?

答案其实很简单。以银行业为例,金融科技公司未来一定会选择银行作为科技战略伙伴,达到共赢的局面。原因在于,双方都很清晰的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劣势角度看,银行短期内不会抛弃成本负担较重的传统网点;而金融科技公司面临的则是一些用户群体抵触智能设备以及不信任网络金融活动。

此外,双方关注的焦点也不尽相同,作为全渠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银行,它更关注信用较好、高资产的个人用户和优质企业;而金融科技公司可能更注重线上渠道的拓展以及更加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至于用户,其会有自身的目标人群,但不仅限于这些人。

在此,不得不重点提一下从事智能金融的新兴金融机构,它们的盈利模式以及前景可能会受到业内的关注或者质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