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宏观 >

中国对“影子银行”监管将进一步加强

2018-03-07 10:59:00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FSB(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影子银行”规模增长8%,资产超过45万亿美元,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13%。FSB表示,该数据是FSB首次纳入中国和卢森堡的详细数据后保守估算出的数字。此外,FSB也在报告中重点提示了“影子银行”增长将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影子银行”是指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由具有流动性和信用转换功能,存在引发系统性风险或监管套利可能的机构和业务构成的信用中介体系。正如其名,它就像影子一样模仿着银行的一举一动,但又因其没有具体形态,可以逃避监管,游走在金融体系的灰色地带。

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也被视为一些金融乱象的根源所在。一方面,它加深了金融市场的相连性,导致部分银行较容易受到资金和流动性的影响,甚至承担超过自身能力的风险; 另一方面,“影子银行”间的资金往来由于较难监控, 在监管无法系统、有效跟进的情况下,该类业务透明度低,容易规避贷款监管要求,部分投向了限制性领域,而大多尚未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

报告显示,在FSB根据保守定义估计的45万亿美元的“影子银行”资产中,中国有7万亿美元,占比15.5%。报告从最终借款人获取的“影子信贷”规模测算,中国“影子信贷”的规模不算大。在直接“影子信贷”(包含信托贷款、委托贷款、P2P贷款)的狭义衡量标准下,截至2016年底,中国“影子信贷”规模大约占GDP的32%。如加上对最终借款人的间接“影子信贷”,即广义“影子信贷”,2016年最终借款人总体“影子信贷”约占GDP的54.8%。英国金融稳定委员会此前对部分国家“影子银行”总规模做过估算,其中,英国“影子信贷”占GDP的147%,美国82%,日本60%。

此外,国际清算银行(BIS)在上月发布的报告《中国影子银行图谱:结构与动态》认为,目前中国“影子银行”比发达国家复杂性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实际上核心仍是商业银行,证券化和金融市场工具只扮演有限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同时指出,中国“影子银行”结构、规模和形态正迅速变化,主要增长领域已从“影子信贷”供给转移到为缺少正规银行信贷的私人公司提供储蓄替代工具和信贷资金; P2P借贷等基于互联网的信用中介新形式发展迅速,增加了储户、银行和债券市场间传导金融冲击的可能性。

在全球“影子银行”大规模增长的背景下,中国对于“影子银行”的治理已经开始。在2017年,针对“影子银行”业务,中国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以治理。例如,2017年年初,银监会出台了“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等专项治理措施,针对银行业务中的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进行了治理和整顿。

目前来看,这些治理措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据银监会披露,2017年银行业同业资产负债自2010年以来首次收缩,同业理财比年初净减少3.4万亿元。银行理财因增速大幅下降而少增5万多亿元,银行通过“特殊目的载体”投资少增约10万亿元。表外业务总规模增速逐月回落,总体呈现收缩态势。交叉金融产品的野蛮生长趋于停止。

金融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董事廖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据我们估计,今年,中国非金融部门和非公共部门的信贷总体增长率将放缓至12%,比2017年估计的15.2%有所下降,但银行贷款增长将保持更快速的步伐。我们估计2018年银行贷款增长率为13%到15%,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公司再融资需求,因为通向影子银行业的道路被阻断了。”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中国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要标本兼治,有效消除风险隐患。具体而言,要加强金融机构风险内控。强化金融监管统筹协调,健全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监管,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由此可见,2018年,中国监管部门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无疑将进一步加强。

“坚决刹住乱象,坚决治愈沉疴。”这是中国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18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表态。郭树清指出,要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系统性风险得到有效防控。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也在近日撰文表示,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将探索把“影子银行”、房地产金融、互联网金融等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将同业存单、绿色信贷业绩考核纳入MPA考核,优化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对资本流动进行逆周期调节。

监管上路,“影子银行”的寒冬已经到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