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宏观 >

围猎消费金融 银行开启零售信贷“入口”争夺战

2018-05-08 15:32:00

 

来源:城市金融报

严监管令众多P2P平台业务规模增长受到限制,但也让银行看到进军消费金融市场的新契机,为此众多银行通过与消费金融导流获客平台合作,加快消费金融业务的市场布局。

“没想到今年寻求合作的银行特别多。”近日,一家消费金融导流获客平台负责人张凯表示。今年以来,每周他都要与数家银行洽谈消费金融产品导流获客方面的合作。

在他看来,这背后,是互金监管趋严令众多P2P平台业务规模增长受到限制,让银行看到进军消费金融市场的新契机。为此不少银行通过与他们合作寻求批量获客,加快消费金融业务的市场布局。

合作模式呈“两极分化”

张凯发现,随着合作银行日益增多,他所在的导流获客平台面临一个“幸福的烦恼”——当借款人上门寻求借款时,他们该优先推荐哪家银行消费金融信贷产品。

据了解,通常平台会采取两种方式,第一是列出所有银行信贷产品的相关信息,让借款人自主浏览选择;第二是通过用户需求的算法模型,根据用户自身信用记录、还款能力、借款获取时间等信息,由平台协助推荐合适的产品。

张凯坦言,为了加深与银行的合作关系,有时他们会优先向借款人推荐一些获客佣金较高,或与合作关系相对亲密的银行信贷产品。

融之家联合创始人兼CEO张建梁指出,表面上各家银行信贷产品相似度很高,但只要风险定价、额度、借款场景存在差异,其面向的用户群体截然不同。

在张建梁看来,这某种程度推动导流获客平台与银行的合作模式出现新的变化,比如双方通过联合建模等方式,为特定消费金融产品开启批量导流模式。

张凯介绍,此前他所在的平台曾做过类似尝试,一是与某股份制银行开展合作,针对世界500强、公务员等借款人提供年化利率7%至10%,授信额度逾30万元的个人消费金融贷款产品,二是与城商行合作,专门针对股份制银行遴选下来的“非优质用户”,提供低利率的信用卡代偿产品。

张凯直言,这倒逼导流获客平台与银行的合作模式正出现两极分化——不少借款人用户数量庞大的平台纷纷与银行开展联合建模,为特定信贷产品提供批量式精准导流服务;一些用户数量偏低的平台则只能延续线性获客的合作方式,即通过将借款人推荐给合作银行,收取相应的获客佣金收入。

“事实上,银行对提供批量导流的合作平台也设定较高的准入门槛。”张建梁表示,一方面导流获客平台需拥有逾千万借款人用户,便于银行从中选取不同类型借款人设计差异化消费金融产品,进一步提高精准获客能力与转化率;另一方面平台还需对海量用户还款能力、欺诈行为等金融特征进行梳理,形成特定客群的风控模型,协助银行优化风控模型。

“考虑到用户流量正向行业头部平台集中,未来合作模式的分化还将持续。”张凯直言。但他发现,不少由现金贷转型而来的导流获客平台正意识到此前客户类型单一(多以蓝领为主),因此他们不惜重金向P2P平台“购买”用户数据以扩充用户规模,从而得到与银行合作的机会。

考验平台精细化运营能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不少获客导流平台之所以积极寻求与银行开展合作,一个重要原因是弥补现金贷业务被叫停后的业务收入“缺口”。

张凯坦言,由于现金贷利率较高,此前不少现金贷机构对获客导流平台开出的导流获客佣金相对丰厚——通常后者成功“推荐”一位借款人,按照其借款额度能得到100至500元不等的佣金提成。如今现金贷业务被叫停,导流获客平台的获客佣金相比以往下降了约40%至50%。

“因此不少导流获客平台不得不缩衣减食了一段时间。”张凯表示。不过,对于银行合作收益能否填补现金贷业务叫停的收入“缺口”,他却持谨慎乐观态度。

在张建梁看来,这考验着导流获客平台的优质借款人客户遴选能力。通常情况下,导流获客平台会从资金成本、产品利率、额度、覆盖区域及产品推广模式等多个维度,进行先期设定,再根据用户的职业、收入等借贷资质开展精准定向与筛选,进而推荐最合适的银行消费金融产品。这背后,是一整套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的算法模型在发挥“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导流获客平台的算法不一,导致其导流精准性与风险控制效果参差不齐。

“只有用户基础足够多,数据样本量足够大时,这套算法模型才会变得越来越准确。”张建梁指出。

“此外,银行还关注导流获客平台能否通过新技术解决催收痛点。”张建梁透露。目前融之家正尝试用区块链技术存储借款人借款凭证,一旦后者发生还款违约,平台就可以利用区块链信息不可篡改特性,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借款人尽早还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