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宏观 >

多点执业仍缺乏自主选择权 医生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启动

2018-05-21 09:33: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虽然今年的调查报告中提到医生多点执业的比例已达39%,但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医联体内部的多点执业,医生进行多点执业仍然缺乏自主选择权。

一项基于35500位医生的最新调查显示,中国医生对医疗服务质量满意度最高而对薪酬福利的满意度最低,对医生价值的认可仍然是现今整个医疗体系的最大痛点。

这项调查是由丁香园联合麦肯锡公司对中国医生状态的连续性调查,今年已是第六年。六年间,调查覆盖了近万家医院和超过200万中国医生。

多点执业是提高医生“阳光收入”的重要渠道。虽然今年的调查报告中提到医生多点执业的比例已达到39%,但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医联体内部的多点执业,医生进行多点执业仍然缺乏自主选择权。

医生多点执业不自由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王锦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医院发展大会上称,麦肯锡对于35500位医生的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六个问题,即医院基础设施、医疗服务质量、工作环境压力、薪酬福利待遇、医院文化情感、个人晋级发展。

调查显示,中国医生对医疗基础设施、医疗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较高,对薪酬福利满意度较低。

王锦表示,医疗人才处于各项医疗改革的交汇点,在35500位医生中,39%的医生有过多点执业的经历;1%的医生参与医生集团,尚未参与的医生中,有50%的原因是现有的医疗机构不支持。

其中,互联网医疗是医生进行多点执业的主要平台,有57%的医生在互联网平台多点执业,有26%的医生在其他公立医院多点执业,28%在其他民营医院多点执业。

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报告说有39%的医生多点执业,但很多是在医联体内的多点执业,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多点执业,医生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权。

现实中屡见不鲜的是,政府出台多点执业政策鼓励人才流动,落地时却阻力不小,有地方部门通过各种方式阻挡医生多点执业,多点执业推进缓慢。

中国医院学会副会长白志勤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提出多点执业已经快十年了,进展比较缓慢有很多原因,包括基层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相应的医疗风险的应对机制等。还有一些公立医院以人手紧张等原因不愿意医生出去多点执业。“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在医生多点执业之后,尤其是去和现在医院差别不大的平台,有些医院会有医生把病人带走的顾虑。”

山东省省立医院院长秦成勇也表示,多点执业是将来的趋势,现在已经成为了现实。医生集团的建立,在职医生允许开办诊所、社会办医等等都在对公立医院的人才管理形成冲击。

李天天认为,真正推动多点执业政策落地不是制定几条政策,而是靠行业的改革,改变医院的所有制,包括公立医院的试点、技术手段的突破,最后才能看到医生多点执业的结果。

医生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启动

虽然政策规定的多点执业阻力较多,但医生们私下进行的“多点执业”——“走穴”“开飞刀”却从未停止过。

湖北十堰太和医院院长罗杰认为,要真正实现多点执业,医院的分配体系必须做到大的变革,只有分配体系变革做到位了,医生才愿意多点执业。

2017年1月,人社部等下发《关于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在上海、四川、宁夏等省份进行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试点。今年,试点地区陆陆续续地开始启动试点。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由于试点文件明确规定所需经费通过原有渠道解决,试点地区在制定方案时也是反复强调经费来源不变,这也意味着医生薪酬上涨的部分,主要还是要由公立医院自己来解决,在药品零差价以及控制耗材和检查的大环境下,公立医院为医生“涨薪”也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

白志勤对第一财经表示,医院薪酬制度的改革必须要跟上当前医改的进度,要建立药品零差价之后新的绩效考核模式,医生的劳动价值肯定会比原来有比较大的提升,医生整体的收入水平不会下降。

白志勤认为,在医生薪酬制度改革中政府该到位之处必须到位,有些医院自我盈利因素取消以后,盈利的能力比较小,政府就要出来把相应的缺口或者补贴给它补到位,也便于发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留住这些人才,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