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宏观 >

山东:向化工强省阔步迈进

2019-05-24 12:07:00

 

来源:中国化工报

从1949年底的126家化工企业、固定资产原值407万元,到现在化工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万亿元,化工经济总量连续27年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作为化工大省,山东的煤炭、石油、原盐以及其他无机矿产资源都比较丰富,具有发展化学工业的基础条件。经过多年发展,到2015年,全省化工主营业务收入已突破3万亿元;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84万亿元、利润18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20.5%;2018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利润同比增长12%,均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化工经济总量连续27年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新中国成立前,山东省化学工业的发展水平并不高,仅在青岛、济南等地有少数化工厂。到1949年底,山东省有126家化工厂(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8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固定资产原值仅407万元。

建国初期,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全省对110多家私营化工企业的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进行了调整,扩大了加工订货和包销范围。1952年,全省化工总产值升至5270万元,比1949年增长了1.27倍。硫酸、烧碱、农药、染料、轮胎外胎等主要产品年产量,均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最高水平。

此后受“大跃进”思潮影响,国内基本建设战线越拉越长。1958~1962年,山东省化工完成基建投资1.22亿元,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只有44.7%,是投资效益最差的时期。

随着国家对投资政策有所调整,山东化工行业的发展也进入相对平稳期。先是济南化肥厂建成了省内首套年产800吨合成氨装置,随后6个小型氮肥厂相继建成投产。1965年全省合成氨产量达1.55万吨,氮肥产量达1.16万吨,结束了山东省没有氮肥生产的历史。

然而, 十年“文革”,打乱了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秩序。山东省化工亏损企业从无到有,到1975年时,亏损企业数量增加到132个,亏损额高达1.09亿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成为山东化工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自此,全省化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全行业的工作重心相应转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外向型经济、推进科技进步,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轴。到1988年,全省化工总产值平均每年以16.2%的速度增长。

但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凸显。意识到问题的山东化工,果断决定将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行业效益的重要抓手,对化工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实施全面调整,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十一五”末,通过优化增量、激活存量,山东化工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2008年,全省化工行业销售收入1.097万亿元,成为国内首个化工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的省份。2010年,全省实现销售收入1.57万亿元、利税2121亿元、利润1167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04.3%、128.9%、76.9%,固定资产投资也比2005年增长124%。

与之相适应的是,山东省化肥、橡胶加工、石油化工、氯碱等多个行业,无论是整体规模、技术装备水平,还是企业的经济实力、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有机原料、合成材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产品的比重也逐步提高。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三大产业加快延伸产业链,向高端化发展。

“十二五”期间,山东化工更加着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化工园区,加强节能减排降碳,积极实施高端、高效、高质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十一五”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的基础上,化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再上新台阶。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万亿元,2014年达到2.95亿元,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的目标任务。

尽管全省化工行业成绩斐然,但随之而来的安全、环保问题也日渐突出。为此,山东省“十三五”期间实施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战略决策,全面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以实现绿色发展。同时,山东化工企业评级评价和化工园区认定工作也在扎实开展。此外,山东省还构建了高端化工产业发展组织体系,出台高端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启动重点化工项目建设,旨在全力打造山东化工“升级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