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基金 >

各地将如何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

时间:2022-09-01 10:04:59

 

来源:互联网

万亿GDP城市新“赛道”,瞄准了新能源行业中的氢能产业。

近日对24个万亿GDP城市的相关政策进行梳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7个万亿GDP城市出台氢能领域地方相关规划或扶持政策,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苏州、成都、武汉、天津、宁波、青岛、郑州、佛山、济南、福州、泉州、东莞。

具体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佛山等地在去年被纳入“3+2”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名单,在氢能产业规模和推广车辆数量等目标的制定上信心更足。其中,北京和上海成为国内氢能赛道上的“领头羊”,上海提出到2025年氢能产业链规模突破1000亿元;北京提出京津冀区域2025年前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 1000 亿元以上。

而重庆、成都、武汉、青岛等城市也在加快脚步,抢占氢能新兴赛道。

研究院认为,从各地规划来看,万亿GDP城市正在发力氢气制、储、运到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攻关等全产业链发展。此外,氢能领军企业的培育,氢能多元化的应用推广等领域也是万亿GDP城市重点关注的内容。

目前,在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下,发展氢能意义重大。顶层设计出台以来,各地方政府锚定氢能发展目标的步伐愈发紧凑,我国氢能产业各个“拼图”正在逐渐完整。

17个万亿GDP城市竞逐氢能

去年以来,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经历了两次国家层面的政策推动。

第一次是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五部门正式批复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京津冀、上海、广东、河南、河北五地多个城市联合形成“3+2”示范应用格局。

第二次是《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出台,首次明确了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战略定位,为各地发展氢能产业提供了方向。

国家层面的支持,无疑提振了地方发展氢能的信心。去年以来,地方关于氢能产业的相关规划密集出台。

研究院梳理发现,17个已出台相关政策的万亿GDP城市中,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苏州、成都、武汉、天津、宁波、青岛、佛山、济南12市发布了针对氢能产业的专项规划、行动方案或实施细则。其余城市则在地方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规划等文件中点名氢能。

对比各地规划以及提出的目标,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佛山等属于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的城市,目前步伐更快。例如,上海到目前为止,已经陆续出台《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实施计划》《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等政策文件。北京、深圳、苏州、佛山等地也布局较早,发布了多个氢能领域相关规划。

但其他万亿GDP城市也在氢能“赛道”上冲劲十足,尤其是重庆、成都、武汉、青岛、济南等地。

例如,成都出台《成都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年)》《关于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并与重庆共同谋划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氢走廊”;青岛、济南在2020年就发布了氢能产业规划;武汉是国内布局氢能较早一批的城市,在2018年前就已诞生燃料电池轿车“楚天一号”,今年,武汉先后发布氢能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和实施细则。

从发展目标来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佛山、苏州、武汉、成都等万亿GDP城市提出了较高的氢能产业规模目标。

具体来看,上海提出到2025年氢能产业链规模突破1000亿元;北京提出京津冀区域2025年前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 1000 亿元以上;广州提出到2025年,氢能产业实现产值预计600亿元以上;深圳、佛山、苏州瞄准产值500亿元的目标;武汉提出到2025年,全产业链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成都虽未明确2025年目标,但提出2023年氢能产业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

研究院分析认为,上海、北京两地之所以能提出领跑全国的氢能产业规模目标,来源于两地的产业“底气”。

其中,上海的突出优势在于,上汽等龙头企业在业内布局氢能较早,拥有较为完整的氢能车版图,同时,重塑科技、舜华新能源等当地氢能企业正在强势崛起,企业的凸出表现带动上海氢能产业快速发展。此外,上海的供氢能力和已建成的加氢站、输氢管道,均为氢能的应用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启信宝搜索“氢能”词条可以看到,上海目前共有742家氢能相关企业,在24个万亿GDP城市中仅次于深圳。

而北京在全国较早建立起氢能产业链,其在产业链上游的制氢领域具有突出的优势禀赋,本地的燕山石化等企业具备充足的产氢能力,且相邻的河北地区也能为其提供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和工业副产氢资源。同时,北京拥有高端的技术、人才资源,氢能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位于全国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成都尽管并不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之列,但这两地也提出了颇具野心的氢能产业发展目标。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从区域来看,一直以来沿海地区发展氢能热度更高,但以武汉、成都、重庆等城市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也具有发展氢能的后劲。

武汉拥有武钢、中韩石化、液化空气公司等企业,供氢能力充足。同时,武汉具备燃料电池技术攻关能力,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就是燃料电池“芯片”膜电极的起源地。而成渝地区无疑是国内氢能产业第二梯队,成都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已突破百台,重庆是国内首个液氢装备研制平台的所在地,整个成渝都市圈都在积极探索氢能领域的合作发展。

各地发力产业链“降本提质”

尽管万亿GDP城市在氢能发展上野心勃勃,但是氢能产业本身,仍然处于爆发前期,目前正是政策引导向产业化过渡的关键阶段。

各地将如何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

从规划的具体内容来看,17个万亿GDP城市对氢能产业发展的引导方向存在一些共性特征:产业链上游的制、储、运、加注环节,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核心零部件技术攻关,领军型企业的培育,以及氢能的多元化应用等,成为各地共同关注的重点。

这些方向正是我国氢能产业现阶段的“瓶颈”所在,也将成为后续发展的突破口。

其中,氢气制、储、运环节的突破将有力地支撑整个氢能产业链“降本提质”。氢气制取方面,目前普遍采用工业副产氢作为主要氢源,但以能源转型的眼光看,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等“绿氢”生产方式,将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其未来大规模的应用,也能同时解决部分地区氢源供应不足的难题。

例如,佛山是国内发展氢能产业较早的城市,其在电解水制氢上的布局也走在前列。佛山2018年发布的《佛山市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年)》中提出,发展天然气制氢技术及制氢、纯化等核心装备,以及电解水制氢技术及装备;基于可再生能源的低成本制氢技术,重点突破太阳能光解制氢和热分解制氢等关键技术,建设示范系统。

氢气的储运则一直是发展难题,现阶段储运氢气普遍采用高压气态储运的方式,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液氢储运在大规模长距离储运中成本优势更加明显。

《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中就提到了支持液氢储运技术及成套设备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固体储氢合金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依托军民融合航天技术优势,探索大规模液氢运输业务,打通域外氢能生产基地-广州液氢运输通道;支持输氢管网建设。

而加氢站建设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大规模推广。目前,各地普遍面临加氢站布点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多地也就加氢站建设数量提出了具体目标,如上海提出到2025年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北京提出2025年前力争完成新增 37 座加氢站建设;广州提出到2025年建成加氢站不少于50座等。

广州、宁波、郑州、济南等地同时提出支持现有加油(气)站改造成为加氢站,或增加充换电(加氢)功能。今年,《广州市加氢站管理暂行办法》印发,其中提到,鼓励各企业推进与汽车加油站或者加气站等合并建设油、氢、气一体化综合能源站。

氢能产业链中游的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核心技术攻关,被列为全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示范期内的重点考评任务之一。

研究院梳理发现,17个发布相关政策的万亿GDP城市,基本都将这一环节纳入重点规划内容。关键部件研发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够使我国燃料电池技术水平对标国际,其产业化能够进一步降低燃料电池的制造成本。

而要打造氢能全产业链的竞争力,领军型企业的培育至关重要,多个万亿GDP城市也提出将培育壮大氢能行业领军企业队伍。

例如,《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中提出,推动大型能源企业加快向氢能生产企业转型;推动大型制造企业加快向氢能装备制造企业转型;支持中小型创新企业做优做强,培育一批氢能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除此之外,氢能应用相对单一的问题较为突出,氢能应用始于交通领域,但最终要实现在能源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需拓展其在工业、电力等领域的应用方式。目前,多地已经将氢储能、氢气发电、氢能热电联供等内容纳入规划。

例如,上海在规划中提出加大氢能在能源领域的推广应用,并将氢气储能、氢能热电联供、氢混燃气轮机列入示范应用工程。目前,佛山、济南、青岛等地已经开展“氢进万家”示范工程试点。

研究院认为,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积极规划引导下,电解水制氢、液氢储运、加氢站规模化建设、氢能多领域应用,将成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几个重要趋势。未来一段时间,氢能产业链有望尽快实现商业化运作,并在我国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实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