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滚动 >

新一轮国企改革喧嚣背后

2014-06-30 15:49:00

 

来源:互联网

新一轮国企改革喧嚣背后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虽然2014被称为“国企改革年”,然而细查究竟就会发现,其间有着明显的改革错位和顶层设计缺失,迫切需要当局者自省和补救。石油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构想遇冷,外界对国企治理结构充满疑虑。“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作出了这个掷地有声的决定,而现在最需要的则是同样掷地有声的行动。

据财经杂志报道,七个半月前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首次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这寥寥数语是真正的亮点。从管资产到管资本,是方法论上的创新,意味着过去十年以“控制力、保值增值”为核心的国资管理体制有了重大的调整契机,意味着国有企业可以从静态的资产变成动态的资本,意味着停滞多年的国企改制有望被再度激活,意味着国企这个最大的改革红利蕴藏地有了大规模开发的可能。

不过,知易行难。在一个主题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分论坛上,与会的多位竞争性领域国企老总认为,国企改革虽然热议,但对几个关键问题政府仍然没有给出明确说法。首先,政府需要发布一个清楚的路线图,哪些行业可以混合,哪些不可以混和,股权比例的红线在哪里?其次,职业经理人持股能否放开、股权怎么定价?第三,国有资产流失的大棒始终悬在空中。

实际上,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行动路线图”,就是要给出一个细则目录—在这一目录中,政府应当根据国企的功能和定位进行区分,以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一个呼声较高的分类标准是分为公益型、垄断型和竞争型三类,公益型国企绝对控股、垄断型国企相对控股、竞争型国企可以不控股。

在宣布此轮国企改革之后,以石油、电网为代表的垄断企业成为改革的第一批,也是目前唯一一批响应者。

2014年2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00028.SH,下称中国石化)全体董事审议并一致通过议案,同意对中国石化油品销售业务板块现有资产实施重组。这份议案称,中国石化将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

更多消息接踵而至。今年“两会”期间,中石油集团董事长周吉平亦透露,中石油共搭建了六个合作平台,准备采用产品分成的模式全面引入民资,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国家能源局看准时机发文称,将向第三方无歧视开放油气管网。这一改革措施,将解除对油气基础设施市场的管制,允许独立油气生产商使用国内的油气管网。

随后跟进的是准公共服务类企业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日前表示将全面开放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和电动汽车充换电站设施市场。然而,相比石油电网等垄断行业,竞争性行业央企更多表现出务虚、观望的态度。讨论、宣传等活动很热闹,但实际落实的措施和规划却很少。

分析人士指出,以现阶段改革而论,最该有大动作的不应该是石油石化行业,而是中粮、中建材、国药这些竞争性行业的央企。原因在于,石油行业的垄断、矿权管理的滞后,这些痼疾的根源在政府而非企业,而竞争性行业政府插手有限,最有条件成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战场。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混合所有制,还是从管资产到管资本的方法论转换,还是对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再次重申,都说明高层力图推进国企的真正改制,建立一个市场说了算、资本说了算、董事会说了算的机制,从而让国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组织。

但是,真正的行动还没有开始。

更为急迫的是,新加坡模式一直为诸多中国高层所欣赏,中国的国资管理体制部分借鉴了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但新加坡国企的体量远不能与资产总额达30万亿元人民币的中国央企相比,再加上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没有中国央企独有的政治属性,中国在学习淡马锡过程中需要趟出自己的新路。

多位专家表示,为了国企改革回潮,政企合一加剧,决策层应该尽早明确国有企业的定位,到底是国家机构还是以市场为主体的经济组织。理论上想清楚了,行动中才能坚定不移,各级政府才能积极创造条件让竞争领域的国企放手改制,先一步成为真正的经济组织。(编辑:姜小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