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益学堂:万事俱备,只欠互联网+

2015-06-16 15:45:00

 

来源:

当一个企业在思考自己未来时,就能看出它是否真的具有善意。一个企业要从善如流,需要对内对外的信任,以及对商业本质的透彻遵守。

一片惊呼声中,中国股市度过了一个火爆的上半年。

下半年,中国股市将向上还是向下?当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关注股市的未来行情时,益学堂董事长刘荣桃关心的却是,如何加强股票风险警示和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敬畏市场风险。

这个跻身于躁动不安的证券市场下的在线教育公司,选择了与弱势的小股民站在一起,不是要告诉用户买哪只股票,而是要和他们一起认识市场风险,学会如何买股票。

三年前,在第八届最佳商业模式中国峰会上,我们提出了一个命题:善的商业模式。我们愿意相信,每一家企业成立的初心,都是向善而行。但在浮躁的中国商业大环境下,有多少企业能勿忘初心?善,究竟能走多远?

留下来的良币

刘荣桃说,他看过太多在股市上亏得血本无归的人。作为一个曾亏到想跳楼的人,他太了解这群人的泪水与苦痛。他们往往又都是一些没有任何常识,连基本规则与风险都没摸清,便毫不犹豫投身其中的傻大胆。

“我是真心想帮到股民,希望他们不要犯我过去的错误。”这个真性情的汉子,说起自己当年操盘亏到卖车卖房的故事时,语速明显慢了下来,也许他又想起了那段住在几平方米夹板房中,食不甘味的过往。那是他的过去,刘荣桃投身证券教育的初衷,就是不想让这段过去成为更多人的未来。

万事俱备,只欠互联网+

2006年,刘荣桃一边做操盘软件,一边做起了投资者教育。因为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初衷,一开始只租下一个非常便宜的食堂,所有培训都是免费的。那场景像极了《中国合伙人》里,一群人挤在肯德基学英语的场面。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刘荣桃不得不转租了条件更好的酒店。为了消化成本,免费培训也逐渐变成了30元、100元的收费培训,但这依然挡不住纷至沓来的投资者。

如何在讲师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复制推广呢?刘荣桃说,8年时间的培训,他讲过上千人的大课堂,也讲过几十人的小课堂,数以万计的人在他与团队的培训中获益。因为物理空间的问题,也只有深圳及其周边的人,才有机会参与并分享他的课程。这和1.3亿股民的总体数量相比,完全是沧海一粟。

2013年,刘荣桃从深圳北上,扎根上海,在中国两个交易所的发源地创办了益学堂。“以前一个麦克风最多只能面对几百个学生,现在面对十万个学生都可以”。在益学堂的直播间里,副总裁王建华向记者介绍。宽带提速、在线视频技术的发展,都成为了益学堂投身线上的机遇。教学是以人为核心,靠的是经验,互联网+则扩大了这种服务半径,让难以复制的模式得以无限复制。

复杂的商业环境

有数据显示,国内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正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到今年年底,规模将超过1600亿元。市场主要集中在早期教育、K12教育、职业教育、出国留学。证券教育,倒是并不多见。

中国有超过1.3亿的股民,无论从经济能力,还是动机强度来说,它们都是一个理想的受众群。市场上不乏同花顺、大智慧这样的服务商,他们甚至籍此登陆了证券市场,这一受众群的市场支撑力可见一斑。

但当着眼于证券教育行业时,你会发现这个行业有太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培训内容多是理论大于实操性、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规模上也不成气候。究其原因,还是回到了教育竞争力上:人的缺失。

授教老师的资历和经验,是教育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证券操盘技能本身需要长期的实操经验积累。与普遍的K12教育、职业教育、出国留学教育不同,证券操盘没有应试要求,注重实际操作。另一方面,股民结构复杂,受众从年龄到文化背景都较为复杂。智能手机屏正在变得越来越大,但仍然有守在交易所看电子大屏的股民。对于这些股民来说,那是始终无法替代的一块屏。那种在交易所里的守望,是任何一个App都无法给予的。股民复杂、敏感的心态,也决定了证券教育的难度。

以善为准则

比人的稀缺更无奈的,是证券教育行业正在失信于大众。

“这个市场很浮躁。太多人想一招打天下,赚一笔算一笔。没有沉下心做教育,挂羊头卖狗肉。”刘荣桃对现状感到痛心和不平。

刘荣桃所说的这种浮躁,也是益学堂面临的一个现实。行业中劣币扎堆,租一个会场,办几场讲座,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是通行的做法。讲师们好像都师承疯狂英语,善用演讲技巧鼓动人心。画面仿佛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鼓噪喧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财富故事在讲台上飞舞,台下坐的都是下一个巴菲特,站在台上的就是他们最好的朋友芒格。

浮躁的大环境,腐蚀了用户的期许,透支了行业的信任。甚至还有不少以教学为名,行股票推荐、代客理财之实的企业。反正都能赚钱,何必沉下心来办教育?

是秉承初心还是随波逐流?令人钦佩的是,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下,刘荣桃将这份初心变成了益学堂的商业准则,摒弃浮躁和功利,从用户和市场角度出发,静下心来扎实做好内涵式增长。

相信自己即使不作恶、不赚快钱也依然可以生存,能够放弃短期利益最大化,而着眼于长期利益最优解。这恰恰是目前饱和竞争市场状况下,中国企业最需要的生存智慧和生存姿态。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益学堂实现了听课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2015年第一季度收益突破4000万元,在劣币扎堆的环境中,益学堂反倒成为了留下来的良币。

“信”的竞争力

教育本身是一个需要善念的行业。那些在课业结束之后的漫长未来里,才会逐渐显露和体味到收获,并非当下的结果或者数据可以进行评定的。授教者,同样施善。教育的这颗本心,在施教的过程中如何留存,如何传达,则需要授教者能有“信”心来坚持。

信员工

益学堂对自己的员工,有超乎想象的信任。

“我们给新员工开出的工资,都高出他们预期20%,只要他们敢开,我们就给你加20%。”刘荣桃说。

这20%是对员工的信任,相信员工对自己所言非虚。当然,这20%的背后,搭配的是“宽进、严管、快出”的管理。相信员工的承诺,快速入职,但如果做不到,员工就要立马走人。“不怀疑,不犹豫”,实际上节约了人力成本。从效果来说,这与Netflix著名的残酷人事管理有相似之处,只是二者初心不同。

信员工,当然不意味着盲目。要在对的节点上,信对的员工。随着企业的发展,人员的壮大,决策层往往会越来越远离一线。远离一线,也即意味着远离用户。决策层加班加点讨论出来的决定,技术人员没日没夜开发的新功能,结果用户不领情,市场不接受。一个公司里,离用户最近的不是办公室里的管理层,或者电脑前的开发人员,而是一线的员工,他们最清楚用户的喜好和需求。据说在星巴克,决定采购什么拖把、什么椅子的不是采购人员,而是门店的服务员。

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又常常是一个公司里“最远的距离”。如何缩短这个距离?刘荣桃选择“让一线呼唤炮火”,一线员工在与自己相关的决策上有一票否决权。所谓“与自己相关的决策”,也就是与用户相关的决策。把否决权交给员工,对一线员工的无条件信任,是用户体验最佳保证。尤其是在教育行业,需要人与人不断接触,并且用户感受难以通过数据量化。只有一线员工的反馈是最为直接的。

信用户

人力成本是教育机构的主要成本。讲师讲过一次课,就是一次成本消耗,无法收回。即便如此,益学堂依然坚持“随时随地可退、零风险购买”。如果用户上课之后觉得没有效果,可以提出退款要求,益学堂会随时满足。

“如果用户要退款,一定是我们有问题。不然他为什么要退款。”这是刘荣桃的逻辑,对用户完全的信任。刘荣桃说,“员工拿退款条来签字,我从来不会看,直接就签。因为如果你看了,你提出问题,员工会觉得有压力,会觉得你其实并不接受用户退款,那么员工就不会无条件执行这一点,这就会影响到用户。”

实际上益学堂用户的退款率,只有千分之三左右。用户并没有因为益学堂的退款承诺,而出现大量的无理退款。

用户退款之后,与益学堂的关系并没有终结。益学堂会继续为退款用户提供服务,定制专属课程。这种超出用户预期的体验,为益学堂赢得了持续的口碑。

信任的升级是理解。理解用户有各种具体的难处,各种“身不由己”的因素,难免会影响学习。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在线教育面对的是四面八方的用户,年龄、地理位置、工作情况都不相同。如果只是让讲师滔滔不绝地在镜头面前讲,不管效果,那就只是将线下快进快出的模式搬到了线上而已。

“我们有1V1学院教学模式,这跟国外大学的教学体制很像。一个班有讲师、助教、班主任、助理,分工各不一样。”负责教务中心的闵文卿向记者介绍。

“讲师是核心,负责讲课,任务最重。助理主要是处理班级的邮件,回答用户的问题。班主任则负责课业的日常维护,助教就是负责细节问题。”

益学堂每两周还会电话关怀用户一次。

“有些用户比较内向,或者不善于提问,也有可能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但他们实际上是有学习上的问题的。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去关心他们。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学习能力也不一样,这是可以理解的。”

信对手

即使证券教育劣币扎堆,益学堂对行业依然心存信念。

“我们都是有短板的人,欢迎更强的人加入益学堂。欢迎更多大的机构加入到这个行业。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市场。”刘荣桃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是市场的规律。只有一两个人不叫市场,一群人扎堆才是真正的市场。有时需要一群人扑上去,才能撕开一个风口。雷军风口的源头,是华强北柜台上数不清的无名对手,和华为、三星、苹果这样可敬的对手。如果阿里、腾讯这样的巨头进入市场,压力自不必说,同时也会带来资本、政策和大体量的用户。有了这些,市场才会真正进入一个发展期。

信对手不会作恶,市场会繁荣,这是对对手和市场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相信自己不会赚快钱,不会无视市场,不会轻视对手。

“信”的作为与不作为

“我们有三个不作为,”销售总监徐明艳说。“不做代客理财、不承诺收益率、不推荐股票。以前我们有一个员工为了业绩,用模棱两可的方式跟用户承诺了收益率。虽然他的业绩很好,还是销冠,但我们还是请他走人了。”

有能力但价值观与公司有出入的员工,往往是让公司最头痛的。为了业绩,许多公司会选择将这样的员工留下,不惜以牺牲公司底线为代价。许多公司没有明白,这样的员工尤其需要在第一时间请走。同僚中的佼佼者,在公司中的煽动性最大。突出的能力,骄人的业绩,可能还会有不错的口才,会在员工中树立“坏榜样”。带来的结果是其他员工纷纷效仿。短时间内,或许公司业绩会快速上升,但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攀升。

证券市场里,不乏各种金钱游戏。益学堂立于“游戏场”之下,难免会有各种伸手可得的“便利”。如果打破不作为的底线,首先就失信于自己,这样的企业难以长远。在这一点上,至少益学堂的头脑是清醒的。

公司需要发展。不求偏方,但求正途,是益学堂立足之本。益学堂将自己的“正途”放在了社区化上。互联网改变了人与人的连接方式,这是被反复谈到的观点,已经无需赘述。最大化的利用这种改变,是益学堂正在尝试的。在益学堂的想象中,社区应当是最好的一个方式。

“这就像是一个用户的投资微信圈,但并不依托于微信。微信是很好的产品,但是对第三方仍然有限制。我们要做一个自己的微信圈,这样针对性更强。”副总裁王建华说。

在益学堂的规划中,未来会在社区中,尝试进行第三方理财产品的推荐,益学堂将投资教育的边际扩大。用户可以在这个社区中完成理财、投资所有事项,而不是以课程为节点的单纯教育关系。讲师将会成为社区最重要的黄金入口。

“乐视、YY、芒果TV上都可以看到我们的课程,”王建华说。“这些课程都是免费的。我们宁愿用户将钱付给乐视、YY,这样他们感受到了好处,才会一起来将市场做大。如果我们只是把乐视这样的平台,当作单纯的广告位或者流量入口,其实并没有利益最大化。”

这种对自我的约束,是益学堂“信”自己。而得到的最直接回报,是来自用户和员工的信心。

“我们会按20%的比例,抽查员工有没有批复用户的作业。我们的要求是24小时之内,必须批复。一个常见的情况是,作业批复的时间是凌晨1点、2点,这都是我们的同事自己加班完成的。”闵文卿说。

来自用户的信心,更加直接地体现在课程的续购上。许多学员为了能够获得持续增值服务,即使不能保证上课,也愿意持续购买上万元的课程。

“信”之花,开出“善”之果,才符合这个商业社会的期许和伦理。

即使是在人类的道德层面,善也是一个脆弱的话题,更何况置身于当下的商业环境之中。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历了发高烧般的经济增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仿佛把商业和善良对立了起来,我们对商业道德进行了一次次探底。假酒、毒奶粉、皮鞋胶囊、地沟油……我们看到企业在道德上的不作为,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伤害。

中国企业对待善的态度大约有四种:善是与初衷相悖的,这类企业一开始就是恶的商业模式,挤压环境和资源、践踏社会的道德底线来获得企业利益;善是被禁止的,这类企业尽管初心向善,但因为善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在成长中也逐渐迷失了最初的自己;善是被允许的,这类企业允许善的出现,但更多是来自于员工的自发行为,并非组织行为;善是被鼓励的,这类企业鼓励并要求员工将相关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员工行为和组织行为都必须遵从善的准则。

遗憾的是,在今日的中国,最多的往往是第一和第二种企业,第三种企业已经是珍稀动物了,第四种企业更是凤毛麟角。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在开始反思,反思恶的商业模式所引发的种种社会矛盾,反思恶的商业模式本身的短暂生命。

企业家在思考商业模式的时候,不能只是简单地思考盈利的商业模式,还要思考长久盈利的商业模式,短暂盈利的商业模式是经不起市场考验的。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是资源的合理配置,配置合理才符合人性发展的规律,而人性发展的规律一定是以“善”为基础。

善公司的终极目的是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但要整合协调员工、顾客、合作伙伴、投资者的关系,并非易事。所以,向利益相关者营销“善意”的价值观,就显得相当重要,且需讲究方法。

在一天的采访过程中,刘荣桃和他的团队讲得最多的不是商业的逻辑与方法,而是“善”的初心。我们听过太多企业家的故事,几乎每一个人都是以“善”为起点,但却并不是每一个企业家都能在前进的路上,始终保持这份初心。

这份初心体现在益学堂的商业准则上,就是不伤害市场、不伤害受众、不伤害产业链,甚至让以上利益方都可以获益。这是一种“求和”,向外与环境、与人“求和”,向内与企业自身机理“求和”。求和的背后,是水到渠成的企业经营之道。

投资热点排行榜公众号

投资热点排行榜

有价值的产业投资参考

中投顾问公众号

中投顾问

产业投资咨询服务专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