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商业银行“资产脱媒”时代已经到来

2016-07-05 11:56:00

 

来源:

商业银行“资产脱媒”时代已经到来。

国泰君安分析师徐寒飞表示,短期内“资产荒”也许可以通过某一类资产的上涨(或者泡沫)来解决,但商业银行正在面临的更大的问题不是“资产荒”,而是更为深层次的“资产脱媒”。

徐寒飞分析称,中期来看,“资产荒”的状况仍然在不断加剧,“资产为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银行为主的泛资管机构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负债成本持续下行。从2015年8月份开始至今,3个月银行短期理财的预期收益率从4.8%下降到不到4%,幅度接近90bp,而且并未有明显反弹迹象;(2)资产负债之间的利差进一步压缩并保持在历史低位。

徐寒飞认为,商业银行正在面临更大挑战,即“资产脱媒”。短期内“资产荒”也许可以通过某一类资产的上涨(或者泡沫)来解决,比如2016年商业银行通过“透支”信贷投放和加速房地产相关贷款来缓解“资产荒”(2015年通过曲线进入股市等方式),如果排除风险偏好和违约预期的冲击,债券收益率在4月底出现的这一波反弹或许是“资产荒”短期改善的一种表现。

然而,徐寒飞认为,商业银行正在面临的更大的问题不是“资产荒”,而是更为深层次的“资产脱媒”。

在分析“资产脱媒”之前,先要了解“负债脱媒”。之前市场上一个流行的概念是金融“脱媒”,主要就是指“负债脱媒”,意思是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出,到其他金融机构。2012年央行重新启动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之间竞争负债愈演愈烈,再加上市场利率和基准利率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商业银行表内存款开始出现“脱媒”迹象,再加上为了规避监管指标,商业银行需要从表内“移出”部分资产,也有主动“脱媒”表内存款的需求。不过,“负债脱媒”对银行影响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大。

什么是“资产脱媒”?徐寒飞解释称,“资产脱媒”过程,是指商业银行资产配臵已经开始脱离商业银行传统资产(主要是信贷及其相关资产)配置范围,同时也会导致商业银行负债“真正脱媒”。而“资产荒”的出现,是“资产脱媒”的根源所在。

表内资产(主要是信贷以及相关信贷类资产)的“性价比”大幅下降,是导致银行“资产脱媒”的直接原因。

一是信贷资产风险在上升。2013年之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出现加速上升迹象,2015年之后环比增速虽然有边际改善,可是广义不良率仍然在加速上升(不良+关注占比上升,以及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之间的差异在扩大);二是信贷资产的收益在下降。2014年央行开始连续降息,叠加贷款需求偏弱,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持续下行,考虑到表内负债成本刚性,存贷款利差持续下降,信贷的回报大幅降低,拉低了商业银行收入和利润。据商业银行的2015年年报显示,国有大行客户贷款回报率下降了超过40bp,而投资类资产的回报仅下降了4bp。

徐寒飞指出,非信贷类资产的投资回报率相比信贷收益率在上升,也造成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偏离传统核心“信贷资产”越来越远。

此外,商业银行除了在表内或者理财资产中主动增加配置非信贷资产以外,还增加了委托投资的规模,这使得“资产脱媒”加速。

徐寒飞分析称,“资产脱媒”可以看作是商业银行在“资产荒”这一大背景下的提升投资回报率的一种理性行为,但中期来看“资产脱媒” 对银行的影响更加深远:

(1) 传统银行资产负债运作体制将 受到新的考验。

一方面,商业银行将越来越难维持稳定的利差,如果保持负债端的成本 不变,那么意味着银行自身将承担金融市场资产价格波动风险。显然,将资产管理业务和相关金融市场投资业务子公司化是一条隔离 金融市场风险和波动的合适做法;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内部体制 (前、中、后台设臵)需要更多倾斜投资交易前端以及相应的中后 台管理,可是对于大多数中小银行甚至大型银行来说,“躺着吃饭” 太久了,要“跑着吃饭”未必适应,很可能需要长时间的转型和内部 结构的重新调整。

(2)借助外部委托投资来提升资产投资效益,愿望美好但是仍然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

2015年开始,一部分银行会采取将部分资产委 托给相应的非银机构(券商、私募、公募、信托等等)来进行管理, 从大行到中小行,兴起了一股委外的潮流。那么在委托投资过程中, 如何挑选合格的受托人,如何控制委托资产的风险(通过增加杠杆、 降低流动性、降低资质等等手段来提升资产回报率,潜在的风险如 何控制),如何约束受托人的道德风险,如何保证委托人的利益等,目前来看尚无非常成熟的模式,是商业银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此外,主动管理型的委托投资,资产和负债都已经事实上脱离 了银行的控制范围(在“资产脱媒”情况下出现的相应“负债脱媒”才 是真实的“脱媒”),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条款(一般受托机构的管 理资产和其资本金之间差异巨大,这意味着即使有保护条款,资产波动超过一定幅度之后,很可能未必能保护得了委托人的利益), 商业银行也存在投资受损的风险。

(3) 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资产脱媒”和“负债脱媒”是大势所趋。

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未来增长“重质不重量”和“微观创新”,适应于过去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的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机制需要有大的改变,“资产脱媒”既是商业银行主动的选择,也是被动由形势所推动。这一过程,难免有曲折(例如 2015 年商业银行资金为股市配资是当时股市猛烈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方向确定无疑。

徐寒飞表示,“资产脱媒”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在于:债市波动更大,增加了更多获利机会和模式;债市的钱更多了,总体债券配置比例持续上升。

徐寒飞总结称,商业银行“资产脱媒”时代的到来,既是风险,更多的是机会,尤其对于资产管理机构来说,资产配置能力和相应风险管理能力将成为机构核心竞争力,未来不是“人追着钱跑”,而是 “钱追着人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