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暑期档票房保底几近全军覆没 保底失败在于过分依赖IP和明星

2016-08-19 14:24:00

 

来源:

摘要

近年来电影市场资本热钱太多,一些发行方过于将期望放置在IP和明星身上,依靠粉丝购买力去支撑首波消费,而忽视了电影自身的质量,弱化了除粉丝外观众的购买力,没有后续的票房支撑力,导致市场口碑无法释放,显然无法达到既定的保底数额。

今年的暑期档即将收尾,可就目前的票房形势来看,电影市场并未能如愿迎来票房井喷。

就7月份而言,上映的40多部影片中,除《泰山归来:丛林险战》和《忍者神龟2:破影而出》,其余都是国产电影。

被国产影片牢牢占据市场的7月暑期档,最终票房45.1亿,而去年同期票房为55.06亿。

不但同期票房下跌,《绝地逃亡》、《封神传奇》、《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等暑期档影片,票房保底基本全军覆没。

“遇保即亏”的形势,使保底发行模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

暑期档票房保底几乎全军覆没

最早尝试国内电影市场保底发行的是博纳影业。

2002年,博纳以400万的票房保底费和300万的宣传等费用,成为《天脉传奇》的发行方。最终《天脉传奇》取得近3000万的票房成绩。

开创先河的《天脉传奇》使保底发行的概念,逐渐被国内市场所熟知,国内发行方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2013年2月上映的《西游·降魔篇》,由华谊保底3亿票房,最终票房12.46亿;

2014年韩寒处女座《后会无期》,博纳保底3.5亿,最终吸金6.29亿;

2015年北京文化、影联传媒保底《心花路放》5亿,最终票房11.67亿;

21控股更是斥资1.5亿,购得《港囧》47.5%的票房净收益,等于变相为其保底9亿票房,最终影片斩获16.2亿票房。

到了2016年,发行方更是火力全开。

投资高达3亿人民币的《美人鱼》,由和和影业、光线传媒、中影、龙腾、联瑞五大发行方联合保底20亿,最终票房33.9亿,一举打破纪录,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影片。

今年暑期档共有五部影片参与票房保底。

微影时代保底《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4亿,票房为3.36亿;

联瑞影业、和和影业、北京中联华盟文化公司联盟保底《绝地逃亡》10亿,目前票房8.86亿;

博纳影业保底《封神传奇》10亿,票房2.83亿;

恒业影业保底《夏有乔木,雅望天堂》4亿,目前票房1.50亿;

以及世纪长龙保底《盗墓笔记》10亿,目前票房为8.94亿。

(以上票房数据来源猫眼电影,均截至发稿前)

暑期档临近尾声,上述前四部电影,均保底失败,特别是《夏有乔木,雅望天堂》和《封神传奇》,票房仅完成保底方预期的一半不到。而《盗墓笔记》是否能压轴,成为暑期档保底发行的成功案例,仍需要观望一番。

保底失败在于过分依赖IP和明星

近年来发行方为何如此追捧票房保底?

一方面,发行公司越来越多,竞争激烈;而拥有大卡司、有IP基础依托、或者内容优质的电影,实在稀缺,整个电影市场存在“僧多粥少”的情况;

另一方面,纵观今年进行票房保底的,多是一些刚完成融资或试图上市的公司。这些中小型公司,通过票房保底争取到影片资源,以期一旦成功就能迅速立足于业内。即使失败,企业名声也已打出去。

对于发行公司而言,保底发行已然成为一种竞争手段,不仅可以以此为筹码,获得好片资源,同时在影片票房超过保底金额时,可得到更高的分账收益。

虽然也有《栀子花开》、《师父》、《叶问3》、《一步之遥》、《梦想合伙人》等票房保底失败的案例。但成功案例所得的回报,对于发行方来说还是更具诱惑。

而对于制片方而言,他们也愿意转让一部分收益,以减低回收成本的风险。保底发行既可以将电影的投资风险转移到发行环节上去,又能缩短回款周期,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那为何暑期档的票房保底,频频失败?除了票补政策的放缓外,也说明保底发行在市场中,尚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

国内的保底发行从根本上来说,是资本与市场的对弈。

而近年来电影市场资本热钱太多,一些发行方过于将期望放置在IP和明星身上,依靠粉丝购买力去支撑首波消费,而忽视了电影自身的质量,弱化了除粉丝外观众的购买力,没有后续的票房支撑力,导致市场口碑无法释放,显然无法达到既定的保底数额。

同时,保底金额的乱叫价,以及对票房前景的预测失准也都是致命软肋。

不过,这也说明了国内观众的欣赏水平在不断上升,对影片质量的要求更高,再豪华的演员阵容,若是没有足够好的故事支撑,观众势必不再买账。

未来市场如何继续

针对保底发行模式,光线总裁王长田曾表示:“不会成为主流,太容易被经济规律影响,绝大多数类似的项目是失败的”。

但即便如此,保底发行俨然已经成为目前电影市场的一种竞争手段,这种已经形成的局面,短期看来是不会被打破了。

未来保底在资本竞争的驱动下,会不断向前延伸,照目前的形势来看,热门项目在提案阶段、未开机前,便已经有发行方进行保底。

比如,冯小刚新片《我不是潘金莲》,耀莱影视在该片拍摄之前便已保底5亿元;《战狼2》未开机已获北京文化联合关联公司聚合影联保底8亿。

另外,保底金额的量级也会有所变化。

公众号“票房透视镜”创始人南如珉认为,小发行公司通过保底,来争取影片的发行权利;大公司同样需要一个高额的保底数额,来争取优质的电影项目。在未来会甚至会出现1亿以下的保底项目。

“保底发行在未来依然是一个主流,但保底方要提升市场嗅觉,回归到内容本身,来评估影片的市场价值”。

同时,种种经验教训和来自多方的竞争压力,保底方势必会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和金融创新,将风险和利益进行更好地把控和平衡,但需要注意的仍是盲目和跟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