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如何评价中国经济的含金量?为什么说中国发展是世界的机遇?

2017-02-23 12:20:00

 

来源:

编者按:2016年,我国经济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全年经济增速为6.7%,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如何评价中国经济的含金量?为什么说中国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今年的中国经济将呈现什么样的走势?近日,3位嘉宾来到经济日报社经济圆桌演播室,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对话——

GDP增量首破4万亿元

2016年,我国GDP增速为6.7%。应如何评价这份成绩单?

潘建成:首先,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超过10万亿美元庞大的经济总量基础上,实现了6.7%的增速,是相当不容易的。其次,如果以2010年作为不变价格计算,2016年我国GDP增量突破了4万亿元。这样的增量规模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超过了上一次也就是2010年的增量高点。再次,6.7%增速的背后,我国就业保持平稳,最近几个月的调查显示,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保持平稳,城乡差距也在进一步缩小。第四,6.7%的增速,不再像过去一样靠强刺激,或者依靠粗放的发展模式,而是更多地依靠改革、创新与转型。值得欣慰的是,我国的经济结构在优化,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提升,单位GDP的资源消耗在下降,生态环境也在持续改善之中。

徐洪才:2016年,我国前三个季度的GDP增速都是6.7%。在这三个相同的数字背后,蕴藏的含金量其实不一样。因为每个季度对应的基数是在逐渐抬高的,在这一前提下,我们连续三个季度实现6.7%的增长,四季度更是实现6.8%的增长,这说明经济增长动能在增强。

我们还要看到,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态势,这是有很坚实的微观基础的。从具体指标看,工业用电量、铁路货物运输量、长期信贷资金这三个变量总体上是稳步上升的;企业的销售收入、税后利润也是上升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平稳,全年平均为6%。

从经济增长质量看,居民收入等民生指标在持续改善,节能降耗等方面是向好的,高科技、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明显增加,第三产业对GDP贡献上升,新经济、新动能也在明显积聚。

陈建奇:6.7%的经济增速,是一份喜忧参半的成绩单。“喜”的方面,我们要看到,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表现相当抢眼,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在稳步提升。“忧”的方面,我们要看到,6.7%的增长速度是自199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里面释放出来的一个重要信号就是,中国经济运行目前确实面临着非常巨大的压力,我们对此不能掉以轻心。另外,我们还要看到,中国经济运行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矛盾,比如产能过剩、高杠杆、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分化等问题。应该说,经过2016年的努力,有些问题在逐步缓解,但有些问题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因此,2016年的成绩单虽然来之不易,但也喜忧参半。

彻底改变短视行为

新动能加快成长,这是中国经济的希望之所在。未来,我们还需要推动哪些方面的改革,以促进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培育?

潘建成:新动能增强还面临很多障碍,其中最突出的是观念上的障碍和环境上的障碍。

解决观念上的障碍,就是要逐渐把人们的关注点从追求数量转移到关注质量上来,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移到追求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要实现这样的转变,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彻底改变短视行为。过去几十年来,我们走过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短期目标的弯路。但是现在,我们需要看长远,把目光延长到未来5年、10年甚至是几十年。

从环境角度看,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形成有利于新动能成长的制度和文化氛围。我们必须意识到,如果对山寨产品过分纵容,就会制约创新;如果对失败过于苛责,同样不利于创新者的试错。另外,我们也要努力改变目前整个教育体系的人才供给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不匹配问题;改变资金分配与技术创新资金需求错位的局面。

徐洪才:要深化改革、培育新动能,必须从培育市场机制入手。当前,我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去产能的过程中,要通过法治化、市场化的手段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让落后产能淘汰出局;同时鼓励创新,让高端产能、新的动能自发地培育发展起来。

在培育新动能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推动力。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应该激发国有企业活力,让他们承担更多责任。今年,国家将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航空、电信、军工等领域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要通过培育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增强市场活力。

陈建奇:从经济理论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制度等五大要素。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土地这三个要素的大量投入。但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必须把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到依靠技术进步和制度改革上来。

那么,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的动力从哪里来?显然还是要依靠创新。首先,必须通过国内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让整个国家充满创新的欲望,让企业敢创新、能创新、愿意创新。其次,要加快构建发达国家或者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机制,通过增加一些高新技术的进口,带动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避免长期停留在简单的创新或者模仿阶段;也要支持和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通过跨国并购和重组,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三是要加强专业人才引进,构建更灵活、更具竞争力的高技术人才引进机制。

上一页12下一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