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非银机构“去杠杆”需求陡升 多家券商上报风险管理方案

2017-03-22 09:54:00

 

来源:

季末的这场流动性压力,让非银机构自营及资管产品去杠杆的压力进一步升温;与此同时,也给部分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敲响了新的警钟。

非银机构的“去杠杆”,或正因一场季度末的资金紧张而变得更加重要。

近来,“涨价”这可能是同业资金市场趋紧后,存单发行或资管机构推介债券配资时,所提到最多的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了解到,目前不同机构间的资金紧张形势并不对称。其中,相比存款类机构资金价格的有所上扬,券商、债券资管产品等代表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下称非银机构)资金紧张形势则更为严峻。

分析人士指出,导致当下不同类型机构资金不对称趋紧,一方面来自于存款类机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的季末从严,而另一方面或抑成为政策促使资金脱虚向实的一个条件反射,即政策掣肘存款类机构向非银机构的“输血”。

而季末的这场流动性压力,让非银机构自营及资管产品去杠杆的压力进一步升温;与此同时,也给部分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敲响了新的警钟。

非银机构承压

非银机构的资金状况正在季末的这场流动性紧缩中承受着更为明显的压力。例如在3月20日,上交所质押式协议回购7日利率收于6.1%,创下了2016年底国海证券事件以来的新高。

此外,一些资管产品的委外报价上涨,亦成为非银机构压力上升的另一表现,3月份,东南一家券商资管分公司旗下6个月至1年期委外产品报价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

交易人士认为,非银机构的资金压力,主要和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减少有关。

“之前给非银机构做融资的主要还是以中小银行机构为主,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从严的这个过程中,小行也担心被监管部门处罚,因此收紧了对非银机构的融出。”南方一家中型公募货基交易员表示,“所以目前的资金紧张一方面体现在中小银行的跨季层面,另一方面则是非银机构拿不到钱所助推的。”

在天风证券固收分析师孙彬彬看来,非银机构对资金紧缩的防御力较小,正是引发资金从紧的导火索之一。“市场(尤其是非银机构)对于各种资金面冲击的抵抗能力相对下降,一有风吹草动便容易形成紧张局面。”

对此,继市场经过2015年股指震荡和2016年底的国海事件的劫难后,流动性风险也在部分非银机构的风控中被放在愈加重要的地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3月17日至20日期间,华龙、东海、中原等多家券商制定有关落实全面风险管理的报告及方案,并向监管部门进行上报;其中对流动性风险的预防也成为当中的重要内容。

“去杠杆”需求陡升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中也出现了一些产品类非银机构的短期拆出现象。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部分非银机构的短拆目标仍是同类机构,其最高时报价甚至一度达10%。

“20号这天资金特别紧,这让20号、21号两天的非银拆出价格一般达到了6.5%以上,一家资管的隔夜资金给到了8%。”前述货币基金交易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从整体利率中枢观察,该类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而在银行资金抽血的情况下,非银机构的资金紧张程度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能在此时放款的还是少数,说明之前已经降了杠杆并持有一定现金,或者成立不久来套利的,固收投资目前整体仍然是一个去杠杆、缩表的过程,”前述券商资管负责人强调,“但大部分的产品和非银机构仍有着相对较高的杠杆比例,资金紧张带来的去杠杆压力还是非常明显的。”

另据部分交易人士透露,一些非银机构和资管产品为缓解资金状况,也在向外报价出售债券资产。“目前也有不少机构在出债券,现在看到比较多的是ABS(资产支持证券),还有私募ABS的优先级。”上述交易员表示。

事实上,此轮资金紧张周期,也有望对非银机构的去杠杆形成促进作用。

“我觉得这是监管层在积极稳妥去杠杆的一个表现,”一位接近监管层的基金子公司高管指出,“非银机构在特定时点资金从紧之后,就会意识到流动性风险的问题,进而主动配合降杠杆。”

在业内人士看来,通过强化指标监管来掣肘银行资金流入非银机构,一方面能够对交叉性金融风险、影子银行问题形成整体遏制作用,另一方面也将给非银机构的流动性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新的考核其实是管住银行资金的出表问题,而大资管的统一规范则是针对通道层面的约束,两者在调控上具有呼应性,”上述高管认为,“这轮钱荒的主要原因虽然是因为季末考核,但背后仍然有金融去杠杆的政策表达。”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此次资金面紧张具有短期性,而监管层同样也有“稳杠杆”的政策诉求。

“不可忽视央行稳杠杆的政策基调,预计央行可能会增加OMO或者MLF投放,以改善市场流动性分析和引导机构的流动性预期。”招商证券固收分析师周岳认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