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科普教育托起北京创新“新生代”

2017-04-01 10:10:00

 

来源:

近年来,北京市着眼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度,以提高市民科学素质为宗旨,围绕提升科普能力、培育创新精神、关注青少年人群、丰富科普活动、打造科普精品等重点任务,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少年强,则国强。北京科普工作一直重视青少年科普。每年1200余项青少年科普活动,1300余次青少年科技教育培训活动,百余次青少年赴港澳台及国际科技竞技和交流活动,让北京市青少年科技素养持续领跑全国,也为北京科技创新创业夯实了社会基础。

成果:科普类型层次增多

北京科技周、北京学生科技节、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大赛、高校科学营、首都大学生“挑战杯”……这些政府引导的青少年活动已经成为一年一度的“老字号”科普品牌活动。

随着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北京市早已不再局限于已有的“老字号”招牌。为拓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北京市充分调动社会各界资源,组织开展了紧扣时代主题、内容丰富的青少年科普活动,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升。

2016年,成功举办第36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第16届北京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在继续保持竞赛高质量、高水平的同时,不断丰富、优化赛事内涵。大赛旨在引领广大青少年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科技进步为人类带来的美好生活,通过创新大赛活动感受追逐科学梦想的成功与快乐。机器人竞赛的参赛人数达到533人,创历届新高,同时郊区参赛人数首次超过50%;另外从成绩上看,郊区参赛队获得了44%的一等奖,同样为历史最佳,全市普及工作持续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效果。

不仅如此,北京市还坚持举办学生科技文化夏令营,组织开展“趣味化学”“火车探秘”“创新思维训练”等多方面的科技沙龙活动,融科技、文化及体育为一体;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组织中学生到各大院校或科研机构进行“科研实践”活动,让青少年接触体验高端科技资源;大力推进农村青少年科学教育,促进科普均衡发展,为偏远地区孩子开启一道科学启蒙的大门。

据北京市科委介绍,北京市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各项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均处于领先地位。随着这些活动的开展,北京市构建了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青少年科普宣教活动平台。

各类科普教育活动带来的最直观体现是,北京市青少年在国内国际青少年大赛中屡获佳绩。

2015年的奖牌榜令人眼前一亮:第32届DI创新思维全球总决赛挑战A“生物风云”项目,北京青少年代表队荣获小学组全球第一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北京代表队获得一等奖16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4项;“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获9名一等奖,连续11年蝉联全国冠军;第15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获得10枚金牌,北京代表队连续四年蝉联全国第一。

2016年的“战果”更是琳琅满目:第17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APhO)的金牌;俄罗斯青年科学论坛的一等奖;在第28届丹麦青年科学家展览与竞赛上,S形越障轮获得二等奖;在第16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荣获5个一等奖,连续12年称冠全国;在第16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上,北京代表队共获得9个一等奖,9个专项奖;在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北京代表队获得一等奖10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4项、“创意之星”奖4项,6名同学荣获英特尔英才奖,1名同学获得博通国际交流奖,连续15年取得全国第一。

模式:打造科教融合典范

北京不仅拥有全国最丰富的科技资源,同时拥有全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如何在青少年科普工作中实现科教融合、双翼齐飞,是北京市科普工作者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在发展青少年科普事业的过程中,北京逐渐摸索出了一条科教融合的新路子。

在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型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市不断探索青少年科教形式,创新科教合作机制,形成了科技资源与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等相衔接的创新型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了优质科技资源在科技创新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广度和深度。

例如,为了有效激发中小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从基础条件建设上解决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部分问题,大力提高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北京市科委自2014年开始,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学和科普基地建设“科学探索实验室”。截至目前,北京市科委共投入1700多万元用于科学探索实验室建设,共计73个项目,其中资助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中关村第二小学等69家中小学建设了不同领域的科学探索实验室,辐射13个区。

另外,全国首个在课程体系内面向中学生,采取中学与大学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翱翔计划”,已经建成培养基地、实践基地等各类基地400余个,形成了一支由1200位教师组成的工作团队,培养近2000名学员,科技教育活动走在了全国前列。致力于推进以青少年为对象的创新教育模式——“雏鹰计划”,如今调动千余名教师参与,深度开发科技成果资源在近200所中小学校推广使用。

2012年起,由教育部、中科院等多个国家单位共同举办了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其宗旨在于探索高校科学营的规律、积累经验,充分利用和合理开放重点高校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进一步发挥高校在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方面的功能,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这项活动,将北京市的优质科研资源与青少年科普工作紧密结合在了一起。2016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北京营活动再次点燃两岸四地2210名营员的青春梦想。活动期间,共举办专家讲座23场,邀请院士10人,开放实验室活动62次,参观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8所,举办科技实践活动54场,参观科普场馆24家。作为北京市2016年京港青少年交流专项工作重要活动之一,组织180名港澳营员参加专题活动,聚焦京港澳青少年科技交流。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使青少年们提前感受了大学的文化氛围,近距离领略了科学家的人格魅力,通过动手实践,了解前沿科技知识,并与在校大学生开展科技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青少年对科研之路有更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科教融合创新模式已经成为新典范。”2016年,北京市还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设计实施“非常小答客”——青少年科普知识竞答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全年共吸引全市200多所学校的13000多位中小学生参与其中。

未来:创新科普平台建设

长期以来,青少年科普活动的重要性早已得到广泛认同。在新的形势下,北京市科普工作将进一步提升和开创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对北京来说,不仅要努力提升自身创新能力,还肩负着辐射带动周边、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

中科院政策所副研究员万劲波认为,北京市要在“十三五”科普规划的大背景下,思考科普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让公众积极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特别是激发起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爱好,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注重科学文化培养,使“科普”“双创”工作两相促进、两相提高。

著名科普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获得者李象益提出,以“大科学视野”推动全民科普,科普工作要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北京市科普工作应走向创新与深度发展,让科普服务于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适应新常态、新形势,北京市科普工作将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前沿阵地”的作用。一方面,紧扣国家、北京市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相适应的科普工作体系,在科普工作中弘扬创新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培育创新人才,特别是要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激发青少年的创新创业热情,使创新驱动体现在科普工作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结合市民日常科普需求,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角度推进科普工作,促进科普工作能力提升和市民科学素质协同推进,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据北京市科委介绍,今后,北京市科普工作要立足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努力培植创新创业的“新生代”力量,把创客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相结合,大力扶持创客中心的发展,为创客提供沃土;推广建设中小学校科学探索实验室,推动科研人员面向青少年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继续推进“雏鹰计划”、“翱翔计划”、学生科技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搭建多样性的创新实践体验平台,逐步打造服务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科学家摇篮”。

放眼世界,世界各国正在纷纷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再工业化热潮,新技术、新科学思想层出不穷、百花齐放。“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将进一步深化国际科普交流合作,增进国内外青少年的科技交流,推进互动融合发展,为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架起一座更宽广的桥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