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完善全产业链条

2019-03-26 09:29: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集聚了200多家高铁产业链企业,落户了35个轨道交通全产业链项目,积极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创新,通过把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和政策链“四链合一”协作,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创新高地

山东青岛市城阳区棘洪滩街道是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中车四方有限公司、庞巴迪公司3家整车生产龙头企业所在地。围绕这3家龙头企业,集聚了200余家核心配套企业,2018年,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产值达850亿元,构成了世界级动车小镇的产业基石。2018年11月份,以此为基础的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宣布成立,规划区域83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达3000亿元,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创新高地。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近年来,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中车四方有限公司、庞巴迪公司这3家高铁整车企业新车频出:我国首列时速20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时速30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和首列城际动车组均在此诞生,并创造了486.1公里/小时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工程样车预计2020年下线。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已成为国内高速动车组上线运营数量最多、品种最全、质量最优、安全运营里程最长的轨道交通整车基地。

整车的持续创新背后是产业链创新的持续深化。在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集聚的高铁产业链企业都在不断研发自己的创新配套产品,实现与整车企业同步升级。

青岛泰泓轨道装备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企业。“我们以前主要为列车配套焊接件等配件,高铁开始生产后,为了满足轻量化的要求,于是采用蜂窝铝板生产焊接件。但当时已有的蜂窝板母材不能融化,难以焊接,只能用胶粘接,其力学性能较低,结构件有开胶的风险。我们发现这个问题,便开始研发焊接铝蜂窝。”青岛泰泓轨道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樊泽辰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他们投资近5000万元,数次升级自主开发的生产线,历经数年时间,终于研发成功焊接铝蜂窝。

“这种新材料获得了6项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材料的剥离强度比原有的蜂窝铝板提高了5至10倍,可以在零下150℃到150℃的极温下使用;抗冲击性极强,时速350公里溅起的石子不会击穿;可以弯曲,可以二次焊接,还可以加工切割,是做结构件的理想材料。”樊泽辰说。

在示范区,即便是橡胶制品这类不起眼的配件,也是创新不断。青岛铁路橡胶厂主要生产高速动车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和内燃机车用各种橡胶减震元件、密封制品等,产品有4000多个品种。“我们近期研发的外风挡密闭性好,而且还能减少噪音、降低阻力、提高美观性,打破了国外垄断。”青岛铁路橡胶厂技术负责人潘志业告诉记者:“一开始这种外风挡只能用国外进口的,我们2016年开始研发用于标准动车组和复兴号的外风挡,20多名研发人员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技术攻关,终于研发成功,各项技术指标和整体性能不低于进口配件。”

关键技术项目集聚

在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成立的当天,总投资额185亿元的35个轨道交通全产业链项目同时落户示范区。“其中,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青岛工程材料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院青岛研发中心、苏试试验北方检测中心、中兴通高速列车新材料、南大傲拓PLC等都是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创新的项目。”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经济发展局局长刘新岐说。

刘新岐介绍,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青岛工程材料研究院主要是面向高速列车的应用需求,开展材料与制造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化技术研究,为高铁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目前,研究院已围绕轨道交通领域新型高强轻量化透明材料、高强度铝合金材料、石墨烯铝电缆材料以及其他新材料的应用技术开展研究,并推动新材料领域产品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及技术合作。

而中兴通高速列车新材料项目则是专门负责承接这些技术成果转化的。“我们现在主要做航空材料替代现有高铁玻璃、航空用高强度铝合金铸件用于高铁,以减轻高铁的重量。”青岛中兴通铁路科技公司副总经理梅湘涵告诉记者,解决高铁的轻量化、可靠性产业化问题是他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实现了石墨烯铝合金电缆产业化,以替代高铁现用的铜电缆,目前已经开始小规模生产,这种电缆可以使整车电缆重量减少20%左右。”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青梅说,“2019年,我们将瞄准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和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实施双招双引,针对新培育的高铁全生命周期控制系统和高级维修产业链,尽快实现创新能力及产业化突破,提高产业配套率,确保2020年实现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以上”。

高效创新模式形成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还有一项重大任务是建设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这是全国第一个轨道交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旨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一种全新的创新模式。”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科技管理部部长金泰木介绍,与传统研究机构形态不同,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是要集政府主管部门、共建单位、科技界、产业界、金融界和上下游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搭建一种新型非营利法人组织科研形态,依据不同的创新主体、不同的创新活动,探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多样化建设运营与技术创新组织模式。

据悉,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已完成6平方公里区域功能规划设计及建筑概念方案国际征集,规划构建集技术创新、产业孵化、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城市功能及绿色生态,面向全球、聚智聚能、协同联动、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将发挥国家平台作用,集聚各方资源,深化开放协同创新,积极牵头主持及承担国家、行业、地方政府科技项目。”金泰木告诉记者,他们已围绕高速轮轨、新材料科技、新能源融合与传动、装备智能化、运维与设备健康管理、导向运输模式多样化6个科研方向,围绕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进行研究。“我们将通过把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和政策链四链合一协作,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带动产业转型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先行先试,把示范区全力打造成全球高铁创新发展引领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未来轨道交通城市体验区、生态智慧品质活力样板区。让示范区成为中国高端装备技术创新的新名片和引领世界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刘青梅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