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要闻 >

下沉市场已成商业巨头们的香饽饽

2020-08-27 17:10:00

 

来源:中国商报

近两年来,下沉市场已成商业巨头的香饽饽,淘宝、京东、拼多多、苏宁等都在这个领域加大战略投入,下沉市场的争夺战已经爆发并不断放大增长红利。专家表示,下沉市场的机遇在于消费升级,从整体上看,一些小镇正处于“从无到有”到“从有到好”的过渡期,通过竞争可以改善商品供给、丰富销售渠道,让适销对路的高性价比商品更好满足下沉市场的消费需求。

眼下,下沉市场的潜力正在被挖掘。从三四线城市到村镇,下沉市场已然成为商家必争之地。商务部近日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9》显示,2019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4.81万亿元,网上零售额为10.63万亿元,同比增长16.5%。特别是下沉市场中的电商平台活跃用户规模近4亿人,占移动电子商务活跃总数的57.4%,日均使用时长突破1小时。同时,相关统计显示,84%的品类在三至六线城市消费者中的数量已经超过一二线城市。无论是对于淘宝、拼多多、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还是针对品牌商而言,下沉市场已经被视为行业增长的爆发点。

发力下沉市场

近两年来,下沉市场已成商业巨头们的香饽饽。淘宝、京东、拼多多、苏宁都在这个领域加大了战略投入。

8月20日,阿里巴巴公布了截至今年6月的最新季财报,中国零售市场移动月活跃用户较今年3月再度增长2800万至8.74亿。首次披露的淘宝特价版的用户规模,其月活跃用户数已接近4000万,月活增长速度创下了电商史的新纪录。

无独有偶,在京东之前两个季度的财报当中,用户增长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三到六线用户。京喜的优势在于独占了微信的“购物”超级流量入口,而微信目前的月活是11亿用户量级。专家表示,京东打出京喜牌,就是要让其成为进攻下沉市场的主攻手,并形成前端的触角,帮助京东增加新流量。

拼多多在下沉市场的狂奔有目共睹。数据显示,拼多多65%的用户来自三四五线城市,来自一线城市的用户仅有7.56%。拼多多近日发布的今年二季度财报显示,截至6月30日,拼多多平台年活跃买家数达6.832亿,较去年同期净增2亿,较上一季度净增5510万,创上市以来最大单季增长。专家表示,在拼多多的战略棋局中,下沉市场一定是其主根据地。

另外,苏宁易购零售云是苏宁易购抢占下沉市场的重要武器。经过三年的发展,苏宁易购零售云在全国已布局6650家店,覆盖近6000个县镇,同时也成为了门店数量最多的智慧零售业态。

下沉市场潜力大

今年3月,淘宝正式发布了淘宝特价版App。其采用的是C2M模式,即通过消费者需求反向定制。而在C2M的模式下,一个很直接的“利好”就是,与工厂合作直面消费者,去除中间各层级的渠道商,这个消费者买到手的商品才能叫“特价”(也就是极低的价格),这对下沉市场的消费群而言是正中下怀。

专家认为,淘宝特价版的推出,不仅仅是针对下沉市场,也代表了未来的一个全新模式。当下,淘宝特价版和聚划算,再加上阿里上半年强势推广的淘小铺,成了淘宝攻占下沉市场的“三叉戟”,聚划算重点覆盖品牌官方正品,特价版重点覆盖C2M供给和产业带商品,淘小铺是社交电商玩法。与此同时,专家表示,京东对下沉市场的投入则更加主动且专注。这里所说的“投入”是指各个方面的综合表现,即零售与物流的整体下沉。

艾瑞咨询分析师认为,四五线城市人群的消费能力保持着高速增长,虽然单个城市的消费能力不及一二线城市,但四五线城市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逐渐接近一二线整体水平,对包括电商在内的各行业有着广阔的下沉发展空间。

相关数据显示,下沉市场用户规模高达6.7亿,占总用户的54.3%。他们虽然对价格敏感,但平均消费增速远高于一二线城市。70%的小镇青年愿意花掉80%的收入。根据TalkingData发布的《2020年下沉市场人群洞察报告》显示,分类目来看,包括鞋服、家电、3C化妆品、家具等核心主要消费类目。

补齐短板促消费

事实上,从电商平台下沉,到消费结构变化,再到如今供给侧升级以及供需互动,下沉市场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稳步推进,“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多用改革办法扩大消费”,换来的是消费领域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更高质量发展。不过,从供给端而言,依然有一些突出短板。目前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和消费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专家表示,下沉市场的机遇在于消费升级。从整体上看,一些小镇正处于“从无到有”到“从有到好”的过渡期,通过竞争可以改善商品供给、丰富销售渠道,让适销对路的高性价比商品更多些。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表示,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商品流动的效率,将为深挖下沉市场提供可能。在此进程中,市场监管者、电商平台和消费者都应该更加积极主动,保护创新活动,避免无序竞争,用更丰富、更多元、更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