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降费向消费端过渡 财政工具重启可能性较大
减税降费向消费端过渡 财政工具重启可能性较大
本报记者 杜丽娟 北京报道
尽管企业复工复产在加速推进,但经济下行趋势仍不可避免。1~2月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1.2%,为5年来最大幅度的负增长,其中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也出现两位数的下滑情况。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在财政部列出的主要20个税收项目中,80%的税收项目都出现了负增长,在疫情对经济负面影响逐渐显现的背景下,相应的减税降费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
多位受访的财税人士认为,当前除了适当放松财政赤字率限制,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新增限额等常规政策工具外,疫情特殊时期,存在重启财政工具的可能性。“比如要加大以财政作为引导资金的专项基金规模,并研究国债发行工作,同时可以实施调整个人所得税的政策等最终提振消费。”一位财税人士如是分析。
在该人士看来,当前的减税降费需要从生产端向消费端过渡,提振消费或许是稳增长主要的刺激手段。
宏观:增加赤字
疫情发生之前,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2020年我国财政政策的基调依然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众所周知,积极财政政策的三个要素分别是增赤、减税、扩支。
作为常规政策工具,减税和扩支在前两个月的财政数据中已明显发挥作用。
3月24日,财政部发布了1~2月的财政数据,前两个月全国税收收入为31175亿元,同比下降11.2%。而为支持抗疫和企业复工复产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举措,粗略计算将超过1万亿元。
不仅如此,不同于往年发债节奏,今年财政部加快了提前下发专项债的时间,截至目前,年内提前下发的专项债额度已经用完。这被认为是财政政策发挥主动逆周期调节的另一重要功能。
郑州大学商学院执行院长王海杰坦言,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固然可以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就业,但是减税降费力度的深入推进,以及新基建的投资,最终还是要依靠财政政策来拉动,特别是以财政为引导资金的专项基金,可以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伴随着1~2月份各项数据的发布,短期内,税收收入或仍将处于负增长区间。这意味着,政府赤字会因周期性因素导致税收减少和支出增加而被动上升。
“当前背景下,政府工具箱中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增加赤字规模,提高赤字率,从供求关系角度看,减税降费将从生产端向消费端过渡,这有利于增加市场供给,创造更多的消费机会。“一位财税人士如此评价。
数据显示,2019年预算赤字率为2.8%。早在2019年底,就有专家曾建议2020年财政赤字率可以提高到3.0%以上。
从中国财政赤字率的发展轨迹看,3%的赤字率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天花板数值,但自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并进入下行通道后,这一数字是否可以突破的问题,引起了学界和官方的诸多讨论。
中金报告指出,2020年财政赤字率有必要大幅扩张,其预测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可能提高至3%~4%,且不排除今年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的可能性。
对于中金的预测,一位中部省份地方财政系统人士说,“事实上,就地方财政结构看,很多早已突破了3%的天花板,只是每年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会做调整,所以广义赤字一直在3%范围内,但是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我们希望国家在统计口径上可以更宽松,以保障地方稳增长需求。”
随后,官方对年内财政赤字率的问题进行了正面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