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负债成本上升急
银行负债成本上升急
张漫游
随着“三三四十”监管持续、表外理财回归表内、银行回归本源、存款争夺竞争加剧,银行机构负债成本压力不减。
由于服务区域少、实体网点不足、客户基础薄弱等先天原因,部分中小银行在获取传统负债方面压力较大,利息净收入规模缩水。普华永道分析称,在此情况下,2017年大部分银行的净利润仍能保持争相增长,是由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带动非息收入增长。
某股份制银行管理层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在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由于表外理财要求回表后,规模收缩,使得银行代理业务收入减少,信用卡业务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成为主要动力。
利息净收入施压中小银行
4月28日,广发银行发布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该行实现利息净收入230.78亿元,较上年减少87.21亿元,同比下降27.42%,主要是受货币市场利率快速上行影响,负债成本明显上升。
截至2017年底,广发银行实现利息收入736.14亿元,较上年减少7.02亿元,同比下降1%。广发银行表示,这主要是该行顺应市场趋势及监管导向,主动控制同业业务资产规模,同业业务利息收入有所下降;同时,该行实现利息支出505.35亿元,较上年增加80.18亿元,同比增长18.86%,主要是由于付息负债规模增加及市场资金价格上行导致同业负债利率上升所致。
广发银行负债成本上升吞噬利润,是银行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机构面临的普遍境况。
某城商行高管告诉记者,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传统储蓄业务竞争愈发激烈,银行存款的成本越来越高,而相较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又因为实体网点较少、客户基础较差,揽储能力偏弱。“此前,中小银行还能通过同业业务、同业存单等方式补充负债规模,但随着‘去杠杆’持续,这条出路也难以为继。”
同时,负债规模收缩,进一步加剧了银行机构负债成本压力。
根据4月25日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在今年一季度,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负债规模呈逐月收缩趋势。股份制银行1~3月总负债规模分别为41.74万亿元、41.70万亿元和41.38万亿元。在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占比,由2018年1月的18.3%降至3月底的18.0%。
普华永道分析上市银行年报称,受益于金融市场利率的回升,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浙商银行八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收益率在2017年有所回稳,但负债端的成本也相应增加,付息率快速上升,导致净利差和净息差继续收窄,延续了过去几年的下行趋势。其中,以同业负债、已发行债务证券及向央行借款等负债的付息率上升较明显。
例如,平安银行2017年末净息差为2.37%,同比下降0.38个百分点;中信银行净息差为1.79%,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光大银行去年净利差下降了0.27个百分点,净利息收益率下降0.26个百分点。光大银行分析,这主要是受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付息负债成本率升幅大于生息资产收益率升幅。
同时,普华永道指出,就20家上市城商行及农商行的情况而言,2017年,均出现净利差与净息差双双下行。如哈尔滨银行在其年报中,将净息差下降的原因归结为经济增长放缓、资产质量下滑等因素,导致贷款收益率下降;市场利率上行、同业存拆入款项、新发行债券的平均成本率上升。另外,为了防范流动性风险,哈尔滨银行从年初就逐步通过主动负债提高流动性备付水平,降低期限错配,平均成本率相对较高的同业存拆入款项、已发行债务证券平均结余占计息负债总额平均结余的比例从2016年的27.5%提升至2017年的32.8%,流动性付息成本有所增加。
且普华永道分析称,上述城商行及农商行的生息资产收益率略有上升,但它们的计息负债付息率的上升速度更快,是导致最终净利差无法改善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