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产经 >

个税汇算有“玄机” 教师学者医生补税概率大

2020-05-16 07:39:00

 

来源:互联网

个税汇算有“玄机” 教师学者医生补税概率大

本报记者 杜丽娟 北京报道

个人所得税APP汇算申报功能开通一个月后,5月12日,对于纳税阶层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当天上午,多数人收到了人生第一笔个税汇算申报的退税通知。

上午11点左右,很多人的手机收到一条国库退税的短信通知,退税金额小至个位数,大到几千元不等。对于退税人群而言,退税带来的幸福感,使他们增强了对政策的获得感。

然而,就像硬币有两面,退税幸福瞬间的另一面是补税的烦恼。由于出现两处以上的收入所得,以教师、医生、学者、作家等为代表的人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补税现象,对他们来说,这一天的感受更多是“烦恼”。

事实上,自3月初个税汇算清缴开始申报起,补税和退税的话题就备受关注,如今随着补税和退税结果的公布,市场上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但对于纳税人来说,比起退税和补税引起的幸福与烦恼,正确认识补税和退税的问题似乎更重要,毕竟从2020年开始,个税汇算将成为一个常态化的操作。

补税场景:多个雇主

“我的通知是需要补税368.53元,需要及时把这笔钱存到绑定银行账户,完成2019年度的补税。”5月12日,李纯拿出刚刚收到的短信通知给《中国经营报》记者看。

2019年8月,李纯离开工作7年的传媒行业后,入职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凭借此前丰富的工作经验,李纯新工作的薪水较之前翻了一倍。

但今年4月,她在做个人所得税汇算申报时,却收到税务局通知的补税账单。“以前只知道高收入人群有补税的情况,我只有工薪收入,竟然也需要补税,尽管补税数额并不大,但这个结果让我很惊讶。”李纯说。

4月10日,北京正式开通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办理工作,居民个人(简称“纳税人”)通过安装“个人所得税”APP就可以进行纳税申报操作。目前,个税汇算清缴主要针对工资薪金、稿酬、劳务报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综合所得收入。

根据文件规定,纳税人可以自行办理,委托扣缴义务人或者第三方代为办理。李纯进行汇算申报的途径是个人所得税APP,按照操作步骤,其每月减除费用为5000元,“五险一金”的专项扣除费用为6200元,赡养老人和房租两项附加扣除费用为3500元。

在填好上述信息后,李纯2019年的税务账单显示,其最终需要补税368.53元,补税需要绑定个人有效的银行卡号,同时要按规定时间完成税款缴纳。

让李纯不解的是,在此之前,她并没有遇到补税的情况,工作近8年,今年第一次进行汇算清缴就面临了补税,是不是以后都要补税?

对于李纯的补税,一位税务人士告诉记者,李纯年度汇算后需要补税的主要原因是其在2019年换过一次工作,这导致其适用税率降低,所以在年度综合所得汇算期间,就需要进行补税。

记者了解到,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计预扣法后,通常情况下,随着抵扣额的增加,一个员工在一个完成纳税年度里,适用税率会发生2~3次变化,主要有3%、10%和20%三档税率。

按照李纯的说法,她是2019年8月入职新公司,也就是在2019年1~7月,李纯个税预扣预缴从3%的税率开始,已经累计了7个月,7月份其在原来单位的适应税率已经提高到20%。

8月份她入职新公司后,由于之前纳税信息不再顺延,所以新公司是按照3%的税率重新计算。

上述税务人士解释,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发生工作变动的情况,适应税率就不会按照原来公司继续顺延,而是第一档税率3%重新累计,这会导致预扣预缴金额的减少,在年度汇算时,就需要进行补税。

对于未来是否需要补税的问题,在一个完整的纳税年度,如果纳税人工作不变,且没有其他收入来源,那么预扣预缴的税款和实际情况相当,税款也基本是不退不补。

随着个税汇算申报工作的全面推进,根据现有政策,记者梳理了几种补税的可能性,有类似经历的纳税人在下一个年度汇算申报时,需要引起关注。

首先,纳税人除了周一至周五正常上班领取工资外,还有其他兼职收入,比如在网络平台上发表文章获取收入或参加论坛取得的劳务报酬或讲课费等。

虽然这些收入在到手时已经由其他平台代为扣缴个税,但该收入在预扣预缴时并没有按综合所得税率表和计算方法进行计税,所以年底兼职收入与工资薪金合并计入综合所得,统一计算应纳税额,达到一定收入程度比如超过12万元后,这种情形就有可能需要补税(医生、教师、学者等行业普遍存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