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信贷结构表现优化 下半年货币政策重心或将转向调结构
7月信贷结构表现优化 下半年货币政策重心或将转向调结构
本报记者 谭志娟 北京报道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虽然7月金融数据略低于市场预期,但结构优化是亮点,尤其是新增企业和居民部门的中长期贷款虽然出现季节性回落,但仍然保持较高水平。
8月11日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M2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6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068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9927亿元,同比少增631亿元。尤其从信贷分项来看,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5968亿元,连续5个月高于去年同期。
这在业界看来,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经济出现积极改善,政策层面开始强调货币政策要精准导向,保持金融总量适度、合理增长。
因为 7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指出,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随后,央行8月3日召开的2020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与8月6日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都指出,“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
受访经济界专家对记者称,货币政策由总量宽松转向结构优化,7月金融数据在总量上是适度的,在结构上是优化的,体现出前期政策正在落实见效。从上述央行会议与报告来看,预计下半年资金面不会像上半年那么宽松,因为要确保资金流入实体经济,避免“脱实向虚”。下半年货币政策可能将在“总量适度”前提下促进结构调整,进一步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
信贷结构优化
央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9927亿元,同比少增631亿元,略低于市场预期。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57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51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067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264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42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968亿元,票据融资减少1021亿元。
记者采访获悉,虽然7月新增贷款略低于去年同期和市场平均预期。但信贷小幅回落无需过度担忧,信贷结构优化更值得关注。
“从结构上看,本月信贷增长低于预期,但结构有所优化,信贷少增部分主要由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的少增贡献,中长期贷款整体不差。”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记者说。
据温彬具体分析,“企业部门新增人民币贷款2645亿元,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但比上月少增6633亿元,主要原因是短期贷款比上月减少2421亿元,相当于少增6472亿元。而短期贷款减少主要由于近期加大了资金违规使用的监管力度,严控经营性、消费性短期贷款进入楼市空转套利。而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5968亿元,虽较上月少增,但比去年同期多增2290亿元,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的政策导向发挥了积极效果。”
“居民部门新增人民币贷款757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新增1510亿元,比上月少增1890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6067亿元,基本与上月持平,比去年同期多增1650亿元,说明前期被抑制的购房需求逐渐释放,在消费贷款严控入楼市从的形势下,按揭贷款的需求仍然比较旺盛。”温彬还表示。
民银智库宏观分析师王静文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首先,对企业来说,政策继续加大宽信用力度,二季度银行贷款审批指数仍然高达60.8%,仅次于一季度,为历史次高,资金可得性较高;此外,经济复苏带动企业贷款意愿回升,二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较一季度已经明显反弹。
其次,对居民来说,30个大中城市的商品房成交面积7月份同比增长11.5%,为今年以来的最好表现,市场人气仍在,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会同比多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