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滚动 >

上汽乘用车:正向研发“托举”性价比

2021-08-08 00:29:41

 

来源:互联网

上汽乘用车:正向研发“托举”性价比

受累于乘用车市场整体颓势影响,上汽乘用车今年以来的总体销量数字不尽乐观,这也使得其不得不在6月中旬对全年销量目标做出超过20%的下调。

实际上,为主动应对市场挑战,上汽乘用车已于今年4月发布“芯动战略”,如今,这一战略中的“蓝芯”部分,已首次在荣威品牌上落地——9月5日,荣威360于成都国际车展上市,借由该款车型,荣威品牌欲强调其在动力总成上的最新进展。

上汽集团副总裁、乘用车公司总经理、技术中心主任王晓秋表示:“与合资品牌相比,自主品牌最大的短板就是动力总成。我们想以荣威360为例,展示上汽乘用车在核心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正向研发

“以往我们做得更多的是硬件方面的研发,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未来,我们将把软件研发作为工作重点。”王晓秋说。

其口中的硬件研发,实际就是动力总成,即“芯动战略”。今年4月,为了应对市场挑战,上汽乘用车发布“芯动战略”——在新能源车型中搭载的“绿芯”、在传统车型中搭载“蓝芯”动力总成技术,以实现全线车型的节能环保。目前,这一战略已在MG品牌的GT、GS车型和荣威新能源车型上试水并取得一定收效。

“‘芯动战略’发布之后,上汽乘用车已进入整体发展战略中‘品质+技术’的第二发展阶段,与以往的‘品牌+销量’阶段相比,这一阶段增加了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底气,未来,将在现有技术基础上,逐步实现软件与硬件的结合发展。”王晓秋表示。

实际上,在正向研发方面的努力不仅对上汽乘用车意义重大,且对整个上汽集团的发展来说亦至关重要。自主品牌、新能源、车联网,是上汽集团近年来的三大重要发力方向,而“芯动战略”则涉及到其中的两个方面。

本次成都车展上市的荣威360车型,是上汽乘用车首次将“蓝芯”技术运用到荣威品牌上,这也意味着,其正在按计划逐步实现“芯动战略”对旗下产品的逐步覆盖。

除上述“芯动战略”之外,上汽亦把正向研发的目光投向了前瞻技术研究,以期应对未来挑战。上汽集团前瞻技术研究部总监黄文华表示:“研究前瞻技术是上汽集团的战略需求,也是我们从‘红海’走向‘蓝海’和在技术上由‘追随者’转向‘引领者’的路径。在精益求精地做好底盘技术、车身内外饰、动力总成等传统汽车领域的前提下,我们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互联这些跨界的技术展开了前瞻研究。”

目前,这一研究不仅在国内落地,还在当前世界上的创新前沿阵地——硅谷展开布局,依靠在风投、资源方面布局和创新中心的建立,其欲以“资本+技术”的方式,将正向研发延伸到硅谷乃至世界各地的前瞻创业阵地。

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看来,正向研发恰是自主品牌保持前进的最大动力。

性价比是竞争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谈及在正向研发方面的投入,王晓秋如是说,“自主品牌由大做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大家都依靠外来技术,中国汽车工业将难以实现发展。”

言虽如此,上汽仍然肩负着不容忽视的压力。以新能源研发为例,目前,上汽新能源的发展并未迎来收效期。虽然其主力军荣威550PLUG-IN、荣威E50车型早已问世,并与赛特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订单,1000辆新能源汽车采购、合作开展分时租赁业务,但不得不说,前期的巨大投入在短期内仍然无法获得回报。

“在开发过程中,我们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但受累于政策限制与市场成熟度等原因,前方的道路仍然曲折漫长。”上汽内部人士表示。

而在传统车型正向研发板块,对于包括上汽乘用车在内的自主品牌车企来说,目前则是一个不可错失的发展机遇——根据中汽协统计的数据,今年1~7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467.88万辆,同比增长13.5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17%,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3.6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除日系品牌略有提升之外,其他合资品牌市场占有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表示:“自主品牌呈现良好态势,就是坚持正向研发的结果,有了好的产品,才有了今天的市场表现。”

的确,在市场占有率发展趋势上,自主品牌的确呈现良好态势,但放在整体微增的大环境下,随着越来越多品牌与车型的加入,自主品牌绝对数字的增长趋势并不十分乐观。“尤其在合资与进口车型纷纷采取‘下探’措施的情况下,自主品牌在入门级车型领域的发展就更加艰难,而在中高级车型板块,自主品牌的技术积累尚未成熟,人力及物力投入的显效期恐怕还需假以时日。”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

“与合资品牌的正面竞争是永远持续的,我们正在尽可能地实现差异化。上汽希望产品的品质、操控和性能都能够达到与合资品牌一样的水平,而价格却与其他自主品牌基本持平。这就是我们竞争力的体现。”王晓秋说。

老总观点

上汽集团副总裁、乘用车公司总经理、技术中心主任王晓秋:

“从荣威360开始,我们会在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之间找到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原来,我们完全按照合资品牌的发展路径来发展,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基于技术成熟度的差异,这条路并不正确。因此,我们在自身的发展理念上做了很大的调整和改变,这些改变将会在今后的产品上日益凸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